長期以來,網絡上流傳著一個關于蘋果產品的經典調侃——“用Mac打游戲”。這一說法源于過去Mac設備在游戲生態方面的相對薄弱。然而,隨著蘋果近年來在macOS生態建設上的持續投入,以及與游戲廠商合作的不斷深化,這一局面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如今,越來越多的經典游戲IP開始登陸Mac平臺,讓“用Mac打游戲”逐漸從玩笑變為現實。
支撐這一轉變的核心因素,除了蘋果在軟件生態層面的主動布局外,更離不開Apple Silicon芯片在性能與能效上的突破性進展。就在不久前,蘋果推出了搭載M5芯片的三款新品,包括iPad Pro、MacBook Pro以及Vision Pro。其中,M5 MacBook Pro憑借其強大的硬件表現,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本次評測的M5 MacBook Pro為14英寸版本,配置了10+10核心的M5標準版處理器,內存達到M5支持的最大容量32GB,并配備1TB硬盤。其屏幕采用納米紋理玻璃與抗反射涂層組合,在戶外強光或室內點光源環境下,反光抑制效果顯著,甚至優于今年配備抗眩光涂層的iPhone 17 Pro。
盡管M5 MacBook Pro的外圍硬件與前代差異不大,但其核心競爭力無疑來自內部的M5芯片。作為蘋果連續第三年推出的3nm制程處理器,M5采用了與A19 Pro同款的第三代臺積電3納米工藝(N3P)。這一工藝升級不僅提升了能效比,還進一步優化了離電續航表現。即便是14英寸機型,也能實現“電腦續航比人長”的使用體驗。
在性能釋放方面,M5的升級重點集中在GPU領域。N3P工藝的能效優勢,讓MacBook Pro在保持輕薄機身的同時,能夠更激進地釋放性能。以《賽博朋克2077》為例,M5 MacBook Pro在默認“for this mac”配置下,中高畫質選項可實現離電30幀運行;開啟FSR和幀生成后,畫質接近中檔時能穩定達到50-60幀,且無需連接電源。類似的表現也出現在《控制:終極合輯》和《逃離鴨科夫》等游戲中,僅需微調畫質,即可穩定60幀以上。這一性能水平已接近GTX 1660顯卡的表現,配合App Store和Steam上日益豐富的游戲庫,滿足了Mac用戶在移動場景下的游戲需求。
M5的另一大亮點在于AI性能的飛躍。其GPU核心內置了“新一代神經網絡加速器”,相當于配備了一個10核NPU。這一設計為本地AI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蘋果演示的Msty Studio為例,這款開源模型本地化部署工具可在斷網環境下運行語言模型。實測顯示,純本地運行的DeepSeek-R1:8b在M5的10核GPU上,首詞元響應速度與24核GPU的M1 Max相當,但核心數量不足后者的一半,且發熱量和功耗控制更優。類似的表現也出現在AI視頻畫質增強工具VidHex中,M5在視頻細節增強任務上甚至實現了對M1 Max的反超。
然而,本地AI模型的部署仍面臨挑戰。開源模型雖免費,但部署過程復雜,多數缺乏直觀圖形界面,需通過命令行微調;而收費工具則主要提供打包好的GUI。隨著云端模型性能提升和價格下降,本地化部署的吸引力正在減弱。這一矛盾也引發了關于“本地AI運行是否影響電腦購買決策”的討論。
從實測數據看,蘋果官網宣稱的“M5相比M1有四到六倍AI性能提升”較為準確。M5不僅實現了“10核打24核”的穩定表現,還在功耗控制上保持優勢。這一特性讓人對明年M5 Pro和M5 Max的發布充滿期待,甚至可能催生多臺Mac Studio組網做超算的新潮流。
不過,對于M4家族用戶而言,M5的升級幅度尚不足以成為換機理由。今年M5基礎款的主要目標用戶仍是M1或M2系列的老用戶。至于傳聞中模具更新、去除劉海的新MacBook,預計至少要等到明年的M6機型才會亮相。對于普通消費者,Mac依然是一款需要明確需求再入手的工具——若不確定自己是否需要,那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