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一則重磅消息在零售業掀起波瀾:名創優品以近62億元的價格完成對永輝超市的收購。這一舉動被業界視為“接手燙手山芋”,外界對葉國富的戰略意圖充滿疑問。而在質疑聲中,永輝超市毅然踏上“胖東來模式”的調改之路,這場始于2023年5月的變革,在葉國富入局一周年后迎來關鍵節點。
2024年10月,永輝超市在廣州舉辦新品發布會,1991年出生的北大碩士王守誠以新任CEO身份亮相。這位加入永輝8年的“85后”管理者,自調改小組成立之初便擔任副組長,全程參與這場涉及組織架構、供應鏈、文化建設的深度變革。他的上任,被視為永輝調改進入穩定期的重要信號。
據王守誠透露,目前永輝已有102家調改門店的顧客凈推薦值(NPS)超過40%,客流平均增長80%,60%以上進入穩定期的門店盈利水平超越過去五年峰值。這些數據背后,是永輝對組織架構的徹底重構:將原有15個省區裂變為28個大區(現調整為26個),每個大區規模相當于一個胖東來,通過“教學-幫扶-自主”的三階段模式,實現調改經驗的快速復制。
“看見結果才相信”是王守誠反復強調的變革邏輯。他坦言,初期員工對調改目標存疑,但當一家家門店完成改造,客流、業績、員工收入等硬指標顯著提升后,信任逐漸建立。更關鍵的是文化層面的轉變:從含蓄內斂到主動表達,從關注個人利益到探討“如何利他、如何成就他人”,這種價值觀的重塑讓變革有了深層動力。
在供應鏈端,永輝進行了顛覆性調整。過去以“毛利率”為核心的考核體系被徹底摒棄,取而代之的是“顧客滿意度”和“商品動銷率”雙指標。王守誠舉例說,低溫奶品類的裸價直采改革曾面臨巨大阻力,但通過果斷取消全國2萬名促銷員,先幫助供應商節省成本,再推動裸價談判,最終實現供應鏈成本下降15%。這種“先利他后利己”的思維,正在重塑廠商合作關系。
自有品牌開發是永輝變革的另一大焦點。區別于過去“求快”的開發模式,現在每款商品都要經歷3-6個月的市場測試,以顧客接受度為核心評價標準。王守誠強調:“要讓合作伙伴賺到合理利潤,甚至在他們做得好的時候反哺部分利潤。”這種理念下,永輝自有品牌橙汁等單品已建立起品質口碑。
對于“是否過度依賴胖東來”的質疑,王守誠認為胖東來代表的是“美好商業”的理念而非具體模式。他透露,永輝正在探索“胖東來文化+山姆戰術”的融合路徑,在人員機制、商品開發等方面形成獨特優勢。例如,結合規模效應與深度驗廠管理,實現“他有我優、他無我有”的商品策略。
這場變革也伴隨著陣痛。王守誠坦言,員工對工資提升但加班增多的反饋是他目前最大的壓力。他解釋說,任何變革都需要過渡期,現在要通過NPS等指標持續優化服務,同時等待供應鏈優化帶來的商品力提升,最終形成“商品-運營-服務”的正向循環。
作為上市公司最年輕的CEO之一,王守誠的履新曾引發外界猜測。對此他表示,葉國富入主后并未大規模替換原有團隊,而是開放平臺吸引行業人才。他認為自己被選中的原因在于:“經過一年多調改,我對業務實際和變革階段有深刻理解,這可能是董事會考慮的因素。”
在文化重建方面,永輝正在梳理“五色卡”等管理體系。王守誠指出,過去文化稀釋導致管理動作走偏,現在通過明確“尊重、信任、認可、鼓勵、幫助、成就”的價值觀,各項標準體系得以順利落地。他強調:“文化不是掛在墻上的口號,而是要體現在每個人的言行中。”
當被問及永輝是否已度過危險期時,王守誠給出肯定答復。他表示,大規模閉店已結束,團隊正從“高速調改”轉向“精細運營”,未來將用三到五年時間進入穩定發展期。這場涉及20多個省份、數萬名員工的深刻變革,正在書寫中國零售業轉型的新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