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圍繞鉆石產業的博弈正悄然改變全球市場格局。美國寶石貿易協會(AGTA)年初宣布全面禁止旗下展會展示培育鉆石,聲稱此舉旨在“維護市場秩序、推廣天然鉆石價值”,但行業觀察人士普遍認為,這實則是歐美傳統鉆石巨頭面對市場劇變的應激反應。數據顯示,2024年4月起,美國珠寶零售市場中培育鉆石占比達56.8%,首次超越天然鉆石,徹底打破了“鉆石恒久遠”的百年營銷神話。
中國在此時祭出關鍵棋局。商務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2025年第55號公告,宣布自11月8日起對部分培育鉆石實施出口管制。這一舉措被業內解讀為對美國禁令的精準反制——美國試圖通過限制培育鉆石流通鞏固天然鉆石市場,卻意外切斷了自身高科技產業的關鍵供應鏈。
全球鉆石產業的重心轉移早已顯現。中國河南柘城作為“世界鉆石之都”,掌控著全球75%的培育鉆石產能,在工業金剛石領域更占據95%的市場份額。技術層面,中國從六面頂壓機研發到納米級粒徑控制,已構建起完整的產業閉環。這種技術自主性使得中國在產業鏈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美國對培育鉆石的封鎖反而暴露了其產業脆弱性。
國產品牌的崛起進一步沖擊傳統市場。以柘城本土品牌柘·光為例,其產品以D色、VVS凈度、3EX切工為標準,一克拉配18K金戒托僅售8000元,相較美西方品牌動輒十幾萬元的價格形成碾壓優勢。該品牌在京東等平臺已積累80萬粉絲,2025年上半年線上線下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消費者沈女士在社交平臺分享的購物體驗頗具代表性:她以相同預算在柘·光購入超5克拉鉆石飾品,而傳統品牌僅能提供0.3克拉產品。
市場選擇正在重塑行業規則。32歲的蘇州李先生為女友定制2克拉鉆石項鏈,從咨詢到下單僅用半小時;中東富豪也通過專屬顧問跨境采購。2024年美國市場培育鉆石銷量反超天然鉆石,證明消費者正用腳投票。反觀傳統巨頭,戴比爾斯2024年虧損2500萬美元,利潤暴跌65%,庫存積壓達146億元,兩次降價最高達25%仍未能阻止銷量下滑28%;美國第二大鉆石商WD更直接破產。
中國的出口管制直指美國產業軟肋。管制對象雖為工業金剛石相關產品,但這類材料是半導體制造的“命門”。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中國供應的培育鉆石粉末占美國進口量的77%,其中99%用于硅晶圓拋光、芯片襯底加工等環節。3納米以下芯片依賴金剛石散熱片解決熱失控問題,而加州某晶圓廠庫存僅夠維持6周,替代材料導致良品率暴跌15%。五角大樓的“宙斯盾”系統所需金剛石透波材料庫存更只剩3個月。
重建工業金剛石產業鏈對美國而言近乎不可能。專家估算,從零開始構建完整生產體系至少需要5至10年,遠超美國高科技產業的承受能力。這種產業層面的“卡脖子”效應,使得美國對培育鉆石的封鎖成為自傷利刃。
消費者偏好轉變加速市場洗牌。Z世代將環保指標置于首位,培育鉆石碳排放量僅為天然鉆石的1/7,而后者“血鉆”爭議與生態破壞問題持續發酵。調研顯示,92%的Z世代認可鉆石情感價值,但78%認為天然鉆石溢價離譜。2024年培育鉆石零售量逆勢增長43%,單價超50萬元訂單暴漲420%,其中80%買家曾購買天然鉆石。上海高管楊先生定制7.08克拉培育鉆戒花費不足15萬元,而同款天然鉆石在戴比爾斯標價超百萬元,這種對比徹底顛覆了傳統定價邏輯。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技術普惠對資源壟斷的勝利。當中國掌控從原料到技術的全產業鏈,美國試圖通過行政手段維護舊秩序的企圖注定失敗。AGTA的禁令在消費者用腳投票、高科技產業斷供的現實面前,已淪為自欺欺人的紙面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