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于103歲高齡辭世,這位跨越世紀的物理學家與上海有著深厚淵源。從父親楊武之的學術足跡到個人科研生涯的關鍵節點,上海這座城市始終是他人生版圖中不可或缺的坐標。
楊武之作為中國現代數學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晚年執教于復旦大學期間與兒子保持密切聯系。1957年、1960年、1964年三次日內瓦團聚,不僅維系了父子情深,更直接促成楊振寧1971年成為首位訪問新中國的海外知名學者。在復旦大學,楊振寧與谷超豪團隊的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們關于楊—米爾斯方程的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物理學快報》專輯,并特別附上中文摘要。
1971年的上海大廈之夜,成為楊振寧人生的重要轉折點。臨別宴會上收到鄧稼先的親筆信,明確告知中國核武器研發"無一外國人參與",這封改寫"千里共嬋娟"為"千里共同途"的書信,讓這位物理學家在洗手間里久久不能自已。兩年后,他促成復旦大學成立專項研究小組,推動中國規范場理論研究躋身國際前沿。
對青年學子的關懷貫穿楊振寧的上海情緣。1985年得知學生茅嘉凌因發明"穿繩器"退學,他聯合香港企業家設立"億利達青少年發明獎",首站即選上海。次年專程返滬為獲獎者頒獎時,他強調"要給動手能力強的人才更多成長空間"。1995年在上海交大,他以西南聯大時期不查字典讀完兩本英文小說的經歷,勉勵青年重視語言能力。
學術交流方面,楊振寧始終關注中國科技發展。1965年上海科學家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后,他兩度致信中科院提名諾貝爾獎。1980年在上海市科協活動中,他警示過度強調粒子物理可能影響化學人才培育;2001年國際會議中心演講中,他準確預測芯片技術、生物醫藥將成為21世紀經濟增長引擎。這些前瞻性觀點,與其2003年回歸清華、2015年放棄美國國籍的抉擇形成呼應。
上海科學會堂見證著楊振寧的多個重要時刻。1988年他的畫像與愛因斯坦、牛頓等科學巨匠并列懸掛,配文"年輕人在科學進程中要有沖刺力";1992年70歲生日慶典上,他以"但得夕陽無限好"自勉,程十發特別創作的畫作成為背景。2019年"愛因斯坦異想世界"特展期間,作為唯一見過愛因斯坦的在世學者,他向觀眾講述與物理巨擘的交往軼事。
從數學教育到基礎研究,從青年培養到科技預測,楊振寧在上海留下的不僅是學術印記,更樹立起科學精神的豐碑。這座城市見證著他從海外游子到科學引路人的身份轉變,也記錄著他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