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12時整,一顆照亮中國科學界的星辰悄然隕落——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3歲。這位跨越世紀的物理學家用一生書寫了科學與家國的壯麗詩篇,他的離去令學界為之悲痛,更引發了人們對這位科學巨匠百年人生的深切追憶。
在楊振寧先生百余載的生命歷程中,科學成就與家國情懷始終交織成璀璨的星河。1957年,他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一舉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這項突破性發現不僅顛覆了物理學界的傳統認知,更讓世界看到了華人在基礎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然而,對楊先生而言,科學探索的終極意義遠不止于個人榮譽——他始終將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發展視為畢生使命。
歸國后,楊振寧先生以戰略眼光布局中國物理學研究版圖。他親自參與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籌建,推動理論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與國際前沿接軌;他設立“楊振寧講座基金”,資助青年學者赴海外深造;更以90歲高齡仍堅持為本科生授課,用通俗語言詮釋深奧理論,激發無數后輩對科學的熱愛。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曾感慨:“楊先生用行動證明,科學家不僅可以攀登科學高峰,更能成為連接東西方科學的橋梁。”
在同行眼中,楊振寧先生既是嚴謹的學者,也是溫暖的引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回憶,與楊先生討論問題時,他總能以獨特視角點破迷津,卻又從不以權威姿態壓制不同觀點。這種兼容并蓄的學術態度,讓他成為國際科學界備受尊敬的“中國名片”。而他對后輩的提攜更是不遺余力——從推薦優秀學生赴美留學,到為年輕學者爭取科研資源,楊先生始終以“科學傳燈人”的姿態,為中國物理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堅力量。
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恰似一部濃縮的中國科學發展史。從戰火紛飛的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從海外求學到歸國報效,他始終以科學家的赤子之心回應時代召喚。如今,斯人已逝,但那些被點亮的科學火種,那些被激勵的求知靈魂,仍在續寫著他未竟的事業。正如清華大學校長在悼文中寫道:“楊先生留下的不僅是物理學的豐碑,更是一種精神——對真理永不停息的追求,對祖國矢志不渝的熱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