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工程正朝著“月宮奠基”的目標穩步邁進。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透露了月球科研站的初步構想。他指出,未來月球科研站需配備能源系統(包括太陽能和核能)、制氧設備及通信系統等關鍵設施。
胡浩強調,在月球建立綜合基地的設想需分階段推進,預計完成時間將遠超2030年。這一目標面臨技術挑戰,例如核電站和觀測設備的研發均需較長時間。他表示,設備研制需根據技術能力逐步實現,最終將“夢想照進現實”。
根據此前公布的計劃,中國探月工程將分步實施關鍵任務。嫦娥七號預計于2026年前后發射,目標是對月球南極環境和水冰資源進行詳細勘察;嫦娥八號則計劃在2028年前后升空,重點開展月面科學實驗和資源開發技術驗證。這兩項任務將為月球科研站建設提供核心數據支持。
在技術儲備方面,中國已啟動首臺月球“打磚”設備的研發。該設備通過聚焦太陽能產生1400~1500℃高溫,可將月壤熔融后利用3D打印技術制成“月壤磚”。這一突破意味著未來月球科研站建設可實現“就地取材”,大幅降低運輸成本。
嫦娥七號任務設計獨具特色,其搭載的著陸器、軌道器、巡視器、飛躍器和中繼衛星將形成“四器一星”組合。著陸區選定在月球南緯85°以上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區域。其中,飛躍器將首次執行飛越探測任務,深入南極陰影坑尋找水或水冰存在的證據;巡視器(月球車)則與軌道器、著陸器等設備協同,為嫦娥八號組建月球南極科研站基本型奠定基礎。
通過嫦娥七號與嫦娥八號的聯動實施,中國探月工程將系統獲取全月球、著陸區及巡視區域的遙感與就位科學數據,為后續月球科研站的規模化建設提供關鍵技術驗證和工程經驗積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