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雙節期間,成都各大文旅場景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工作人員”——由本地企業研發的智能機器人。這些融合前沿科技的機器人產品不僅為游客帶來全新互動體驗,更通過實景驗證推動技術迭代,為文旅產業智能化升級注入新動能。
在成都自然博物館二樓,一只身高1.4米的“霸王龍”正與孩子們親密互動。這只由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仿生恐龍機器人,不僅步態逼真地還原了史前巨獸的威嚴,更能通過語音交互回答“恐龍吃什么”“為何滅絕”等問題。其搭載的自主研發人工智能系統,使機器人具備10個運動自由度,能以每秒1米的速度穩定行走,完成張嘴吼叫、肢體擺動等20余種擬真動作。技術團隊透露,該產品通過35公斤體重的精密平衡設計,實現了機械結構與智能算法的完美融合。
這款全球首款雙足行走智能仿生恐龍機器人,在節日期間完成了重要技術驗證。研發團隊通過與超3萬人次游客的直接互動,收集到大量環境適應性反饋。數據顯示,機器人在強光、噪音等復雜場景下仍能保持98.7%的語音識別準確率,互動內容吸引力指數較實驗室環境提升42%。這些數據為后續優化提供了明確方向,產品將重點升級多模態交互系統,增加AR增強現實功能。
同場景內,3D卡通數字人“大眼鹿”以萌趣形象成為打卡熱點。這只會眨眼的虛擬向導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呈現,游客只需呼喚“小鹿”即可觸發互動。其搭載的TasiChat大模型支持中英雙語講解,能根據展品類型自動切換講解風格。在為期8天的驗證活動中,該產品累計完成1.2萬次互動,游客平均停留時間達7.3分鐘,較傳統導覽提升3倍。
超擬人服務機器人“星動Q5”則展現了更復雜的運動能力。這款配備44個高自由度關節的機器人,能完成下蹲避讓、側身通過等擬人化動作。其仿生7軸手臂可精準模擬人類手勢,11自由度靈巧手能抓取直徑2厘米以上的物體。在導覽場景中,機器人通過實時環境感知系統,自動規劃最優路線,語音交互響應時間縮短至0.8秒。研發方表示,已接入的它思科技大模型使機器人具備上下文理解能力,能針對游客提問進行深度延伸講解。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科技元素同樣豐富。全息投影技術還原的大熊貓繁育場景,配合智能語音交互系統,讓游客可“觸摸”虛擬幼崽。以哪吒為原型設計的“小吒”機器人,憑借自主巡游和環境識別功能,在3萬平方米景區內實現精準導航。而擁有大熊貓面孔的“镋鈀”雙足機器人,則通過19英寸高清屏展現豐富表情,其多模態情緒感知系統能識別6種基礎情緒,并作出歪頭、眨眼等擬真反應。
這些創新產品的集中亮相,已引發文旅行業廣泛關注。據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統計,節日期間共收到來自12個國家的47份合作意向,涵蓋主題樂園、博物館等六大場景。技術團隊正根據實景驗證數據,對機器人進行第七代升級,重點優化電池續航(當前續航6.8小時)和防水等級(IP54提升至IP67),為批量生產做最后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