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航天局與國家原子能機構近日聯合發布重磅消息:嫦娥六號任務從月球背面帶回的1935.3克月壤樣品,經多學科聯合研究后取得突破性發現。相關論文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地球科學》,為人類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全新視角。
研究團隊由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牽頭,聯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單位,通過精密的礦物溫壓計技術,首次精確測定了月球背面月幔的結晶溫度。結果顯示,月背月幔結晶溫度約為1100℃,較月面低100℃;潛在月幔溫度為1400℃,同樣低于月面。這一溫差通過衛星遙感數據驗證,誤差控制在70℃以內,數據可靠性得到國際學界認可。
科研人員將月壤中的單斜輝石與斜長石分離后,分別采用單礦物溫壓計、礦物-熔體平衡溫壓計等三種方法進行交叉驗證,并結合巖石學數值模型重構結晶過程。這種"拆解-重組"的研究策略,確保了每個細節都被納入分析框架。
溫度差異的發現,為解決月球"二分性"謎題提供了關鍵線索。月球正面月海覆蓋面積達30%,而背面僅1%-2%;放射性元素分布亦呈現南北不對稱。研究證實,這些差異與月幔熱狀態密切相關。正如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子穎所言:"100℃的溫差看似微小,實則是打開月球演化史的鑰匙。"
嫦娥六號的著陸點選擇極具戰略意義——南極-艾特肯盆地作為月球最大撞擊坑,暴露了深部物質。此次采集的樣品如同"深部探針",直接獲取了月幔原始信息。這與兩年前嫦娥五號在月面正面的發現形成互補:后者證明20億年前月面仍有巖漿活動,而今背面數據填補了演化鏈條的關鍵環節。
對比美國阿波羅計劃帶回的382公斤月壤,中國研究呈現出獨特價值。阿波羅樣品主要反映30億年前月球歷史,近10億年演化存在空白。當年贈予中國的1克樣品,僅檢測出三斜鐵輝石等典型礦物,缺乏溫度與含水信息。而中國科研團隊不僅公開全部數據,還詳細披露采樣坐標與分析方法,供全球學者復核驗證。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NASA對阿波羅樣品的管控日趨嚴格,關鍵樣品需通過"抽簽"方式申請研究。這種封閉策略與中國全面開放數據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月球研究本質是全人類的事業,1935.3克新樣品的價值不僅在于科學發現,更在于示范了開放共享的科研倫理。
隨著后續探測任務推進,月球背面的"空白頁"正被中國科學家逐行書寫。這場跨越半個世紀的月球探索競賽,最終比拼的或許不是樣品重量,而是誰更能推動人類認知的邊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