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汽集團到芯聯集成,40歲的袁鋒選擇在職業生涯關鍵節點完成一次跨越式轉型。這位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投融資專家,在汽車產業深耕十六年后,將目光投向半導體領域,開啟了硬科技創業的新征程。
在廣汽集團任職期間,袁鋒主導了超80個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領域的投資項目,構建起覆蓋電池、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完整產業鏈布局。其管理的廣汽資本從2019年10億元規模擴張至2023年底的100億元,并新設300億元產業基金,成功培育出地平線、中創新航等20余家上市或并購退出的明星企業。這段經歷不僅積累了產業資源,更讓他敏銳捕捉到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戰略機遇。
新能源汽車的電動化轉型帶來了芯片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傳統燃油車平均使用300-500顆芯片,而智能電動車的芯片數量飆升至2000-3000顆。這種技術變革催生了全新的產業生態,也暴露出國內半導體供應鏈的薄弱環節。2023年,袁鋒決定加入芯聯集成,負責碳化硅SiC項目及產業投資生態建設,同步擔任芯聯動力董事長和芯聯資本創始合伙人。
轉型后的工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專注投融資到統籌戰略管理、市場開拓和客戶運營,袁鋒需要同時處理碳化硅項目研發、基金運作和產業投資等多重事務。這種復合型挑戰反而激發了他的創新動能,通過"資本+產業"的協同模式,芯聯動力在成立不到一年內便獲得上汽、小米、寧德時代等12家產業鏈龍頭的戰略投資,鎖定未來五年超百億元的碳化硅主驅訂單。
在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場,芯聯動力創造了驚人的發展速度。依托與特斯拉等車企的深度合作,公司研發團隊在主驅芯片設計階段即介入產品定義,將功能差異化與成本控制做到極致。這種"研發伙伴"模式使其迅速占據國內60%-70%的市場份額,產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光伏儲能等新興領域。
芯聯資本的成立恰逢一級市場低谷期,但袁鋒堅持"逆周期布局"策略。在多數機構觀望時,團隊完成了地瓜機器人、超聚變等12個硬科技項目的投資,覆蓋半導體設備、材料、AI應用等戰略領域。這種判斷源于對產業規律的深刻認知:當市場普遍悲觀時,優質資產往往被低估,正是布局核心技術的最佳窗口期。
作為典型的CVC(產業風險投資),芯聯資本構建了獨特的價值創造體系。通過與被投企業在技術協同、市場共享、供應鏈整合等層面的深度合作,形成"戰略協同-企業成長-財務回報-生態強化"的良性循環。以投資因時機器人為例,不僅幫助其提升產品競爭力,更推動了集團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發突破,開辟出新的市場空間。
在半導體產業競爭進入"深水區"的當下,袁鋒提出"終端定義產品"的創新理念。他認為,中國企業的突破路徑在于與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等新興應用深度綁定,通過共同研發打造具有技術壁壘的產品。這種產業思維正在改變傳統投融資模式,使資本成為連接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橋梁。
面對硬科技投資的長期性特征,袁鋒展現出戰略定力。他強調,產業資本必須具備穿越周期的視野,在技術孵化期持續投入,幫助企業跨越"死亡之谷"。這種堅持已初見成效,芯聯資本首只基金即將完成募資,其投資組合中多個項目已展現出成為行業龍頭的潛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