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陶芳波在2021年底為心識宇宙尋求融資時,他向投資人描繪了一幅關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遠景圖。團隊預測,AI的發展仍處于自動駕駛的L1階段,實現AGI可能需要二十年時間。盡管為了吸引投資,他們給出了“最快五年”的樂觀估計,但這個判斷很快被現實顛覆。
2022年末,ChatGPT的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行業格局。此時距離心識宇宙發布首款產品MindOS僅一個月,這款基于上一代大模型的AI助手工具,在性能上迅速被OpenAI的新產品超越。預定的客戶紛紛終止合作,融資計劃陷入停滯,部分團隊成員選擇離開。陶芳波形容這段經歷時坦言:“公司差點倒閉,為了續命,我甚至考慮過簽署回購協議,甚至將總部遷離杭州。”
MindOS的定位是讓用戶創造個性化的AI助理,涵蓋生活和工作場景。在ChatGPT出現前,這個概念尚屬前沿。團隊在杭州租下首間辦公室時,曾用整個下午在陽臺上討論公司愿景,最終確定“讓創造和美無處不在”的口號。這種理想主義色彩在創業初期吸引了線性資本王淮等投資人的支持,盡管對方明確表示“這事大概率做不成”。
技術迭代的殘酷性在2023年充分顯現。當MindOS轉向出海戰略并嘗試轉型C端市場時,雖然入選Product Hunt年度AI產品榜單,但日活躍用戶始終徘徊在幾千量級。團隊發現,當時最成功的AI產品普遍采用“套殼+SaaS Copilot”模式,而他們堅持的Agent平臺路線尚未找到產品市場匹配點(PMF)。這種認知差異導致融資屢屢受挫,國內投資人更傾向于押注大模型和算力領域。
在生死存亡之際,澳大利亞基金Square Peg Capital的介入成為轉折點。這家機構與陶芳波進行了長達一小時的深入交流,其中45分鐘都在探討他的個人經歷。最終,500萬美元的融資不僅緩解了資金壓力,更讓團隊重拾信心。陶芳波回憶道:“他們希望成為唯一投資方,這種信任在當時的投資環境中極為珍貴。”
經過多次戰略調整,團隊在2023年底決定放棄通用Agent平臺,轉而開發名為Me.bot的新產品。這款以“個人記憶”為核心的產品,試圖通過軟硬件結合的方式記錄用戶生活片段,并采用獨特的模型訓練方法:為每個用戶訓練專屬模型,將終身數據壓縮其中,形成持續進化的AI伙伴。陶芳波用哲學隱喻解釋技術路徑:“就像河水不斷流動,每天的記憶都在與過去碰撞產生新的認知。”
從Facebook工程師到阿里神經符號實驗室創建人,再到AI創業者,陶芳波的職業軌跡始終圍繞著前沿技術探索。他曾在入職阿里三個月時,因拒絕傳統AI商業落地任務而險些離職。這種執著延續到創業過程中:盡管多次被投資人質疑方向,他仍堅持“自我迭代”的理念。“大模型演進速度放緩給了生態緩沖期,現在每兩三年才需要大版本更新,這讓我們有時間驗證產品形態。”
在35歲生日當天,團隊用兩個月來的1100條記憶數據訓練出內部版Me.bot。當被問及身份時,這個AI助手準確復述了陶芳波的創業歷程:“我是Mindverse創始人,今天是我的35歲生日。五年前我從Facebook離職創辦公司,帶領團隊開發了MindOS和Me.bot。此刻家人朋友正在為我慶祝,我對未來充滿期待。”這種跨越虛擬與現實的對話,或許正是他創業初衷的最好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