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網從“互聯”向“智聯”躍遷的過程中,邊緣計算正經歷從“輔助算力補充”到“核心決策中樞”的深刻轉型。這一轉變背后,是邊緣AI在工業預測性維護、智能穿戴設備多模態交互、邊緣大語言模型(LLM)部署等場景中面臨的現實挑戰——如何在有限的功耗下實現算力與推理能力的平衡,如何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同時兼顧系統靈活性,已成為制約行業規模化發展的核心痛點。據統計,全球超過70%的物聯網設備仍受限于低能效與弱AI算力的硬件瓶頸,這直接影響了端側AI應用的落地效果。
面對這一趨勢,半導體領域的基礎架構提供商Arm正通過技術迭代與生態創新雙輪驅動,為邊緣AI發展注入新動能。其最新推出的集成Armv9架構的邊緣AI計算平臺,標志著邊緣計算從“數據采集終端”向“智能決策節點”的關鍵跨越。該平臺搭載的Arm Cortex-A320 CPU與Ethos-U85 NPU形成協同效應,通過“CPU+NPU”深度融合架構,實現了8倍的機器學習(ML)計算性能提升。實驗數據顯示,新一代平臺可輕松運行參數量超過10億的Transformer網絡模型,為生成式AI在物聯網場景的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撐。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Armv9架構對AI時代需求的精準回應。該架構通過引入Neon、SVE2等向量處理技術,顯著提升了端側AI的推理效率;其安全子系統集成的指針驗證(PAC)、分支目標識別(BTI)和內存標記擴展(MTE)等技術,則為工業控制、農業監測等關鍵領域構建了數據安全防線。更值得關注的是,Arm將Kleidi AI軟件擴展庫適配至物聯網主流框架(如Llama.cpp、ExecuTorch),在保持70%性能提升的同時,大幅降低了開發者門檻——這種軟硬件協同優化的策略,使邊緣AI設備能夠根據實際工作負載動態調配計算資源,例如將復雜模型運算交由NPU處理,而將輕量級任務回退至CPU執行。
在深圳舉辦的“Arm Unlocked”活動上,Arm物聯網事業部硬件產品管理高級總監Lionel Belnet強調:“邊緣AI生態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其創新活力。”這一理念直接體現在其商業模式的革新中。日前,Arm宣布將新一代邊緣AI計算平臺納入Arm Flexible Access授權方案,通過“預付費+按需切換”的靈活模式,為初創企業與中小企業提供了低成本的技術試驗田。該方案允許合作伙伴在開發階段自由組合使用Arm IP庫中的資源,僅在設計流片階段根據實際采用的IP核支付授權費用。數據顯示,過去五年間,通過該方案完成的流片項目已達400次,活躍成員覆蓋300余家企業,其中70余家來自中國——這些設計成果中超過半數應用于嵌入式與物聯網領域,形成了邊緣AI技術擴散的重要渠道。
從架構創新到生態構建,Arm的實踐揭示了邊緣AI發展的底層邏輯:技術突破需與場景需求深度耦合,而規模化落地則依賴于開放協同的產業生態。隨著大模型向端側遷移的趨勢加速,邊緣AI推理正成為釋放AI價值的關鍵環節。Arm通過持續迭代計算平臺、優化開發工具鏈、創新授權模式,不僅為邊緣設備賦予了“智能決策”的能力,更通過降低技術準入門檻,激發了整個產業鏈的創新潛能。這種“技術賦能+生態共建”的雙輪驅動模式,或將成為推動邊緣AI從技術突破走向產業繁榮的核心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