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啤酒對即墨黃酒的收購計劃最終未能成行。10月27日,公司正式宣布,因協議約定的交割先決條件未能滿足,終止對即墨黃酒100%股權的收購。這場籌劃數月的跨界整合,以失敗告終。
今年5月7日,青島啤酒與新華錦集團、魯錦集團及即墨黃酒簽訂《股權轉讓協議》,擬以6.65億元對價收購即墨黃酒全部股權。青島啤酒表示,此次收購旨在增強產業協同,豐富產品線,通過即墨老酒與啤酒產品的淡旺季互補,提升市場競爭力。然而,9月以來,新華錦集團和魯錦集團因訴訟導致所持即墨黃酒股權被大量凍結,交割條件無法滿足,收購計劃被迫終止。
即墨黃酒的歷史可追溯至5000多年前。當地出土的陶器“小酒杯”、商代提酒用的陶器“堤梁鹵”和喝酒用的“爵”等酒器,證明即墨從原始社會便開始釀酒。春秋戰國時期,即墨一帶釀造老酒已極為興盛,這種“醪酒”成為當地民間常用的助興飲料和祭品。清光緒年間,即墨城內有“隆盛棧”等十幾家有名老酒館,可見即墨老酒當時的繁榮。解放后,即墨當地組建即墨黃酒廠,將其生產的黃酒稱為“即墨老酒”。2006年,即墨黃酒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成為中國北派黃酒的代表,被譽為“黃酒北宗”。
盡管歷史悠久,黃酒在中國的發展卻遠不及白酒。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黃酒企業110家,銷售收入173億元;到2023年,企業數量減少至81家,銷售收入降至85.47億元,其中14家虧損。作為黃酒龍頭的古越龍山,年收入也不足20億元。目前,黃酒在國內酒水市場中的銷售額占比僅約2%。即墨黃酒的規模也有限,2024年營業收入1.66億元,凈利潤3047萬元。
中國啤酒工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已從“一城一啤”走向行業大整合,成為全球啤酒產銷量最大的國家。1978年,中國啤酒產量為40萬千升,到2013年飆升至5062萬千升。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社會經濟和消費文化的轉變,從2014年開始,中國啤酒產量進入長達7年的下滑通道。2016年,啤酒行業開啟高端化轉型,試圖尋找新的增長動能。
青島啤酒作為行業初代巨頭,2014年銷量達915.4萬千升,達到巔峰。此后,銷量隨市場整體下滑。經過調整,2022年銷量回升至807.2萬千升,但2023年和2024年再次下滑,2024年全年銷量754萬千升,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點。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1.4億元,同比下滑5.30%。今年前三季度,市場環境有所改善,青島啤酒實現營業收入293.7億元,同比增長1.41%,歸母凈利潤52.74億元,同比增長5.70%。
在高端化轉型過程中,啤酒行業表現最突出的是價格提升。2019年-2023年,中國啤酒市場平均噸價從4264元升至4917元左右。其中,青島啤酒噸價從2019年不足3500元升至2023年超過4200元。5年間,中國啤酒產量僅增加3%,但行業收入增加19%,利潤總額增加95%。然而,當前市場環境下,啤酒行業整體大幅增長已缺乏明顯動力,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動能。
青島啤酒收購即墨黃酒的跨界嘗試,并非中國酒行業的首例。在上一輪白酒行業調整期后,多家白酒企業布局紅酒等業務,但因白酒通過全國化和高端化快速復蘇,多元化業務優先級下降,跨界經營普遍不突出。華潤進軍白酒的勢頭一度很猛,相繼并購金沙酒業、參與金種子重組,雖遭遇行業調整,但方向未錯。近幾年,威士忌在中國市場熱度上升,天佑德、洋河股份、古越龍山、郎酒等傳統酒企通過不同方式參與其中。
今年,青島飲料集團由青島市直企業改為隸屬于青啤集團,與青島啤酒成為兄弟公司,引發市場想象。青島飲料集團業務以礦泉水、特色飲料、葡萄酒制造為主,旗下擁有嶗山礦泉水、青島葡萄酒兩個“百年老字號”品牌,嶗山白花蛇草水、嶗山可樂等網紅產品也屬于其旗下。在今年5月的一次投資者交流會上,有投資者詢問上市公司是否會整合飲料集團業務。青島啤酒管理層表示,公司將堅定不移發展啤酒主業,但未來不排除在適當時機整合優質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