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領域龍頭企業寧德時代,正憑借儲能業務開啟第二增長曲線。最新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營收達1041.9億元,同比增長12.9%,凈利潤185億元,同比增長41%。值得注意的是,其利潤增速顯著高于營收增速,反映出企業盈利能力的持續優化。這份千億級財報背后,儲能業務正從戰略布局轉向核心增長極。
回溯至2011年,當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足1%時,寧德時代便確立"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雙輪驅動戰略。盡管2017年登頂全球動力電池冠軍時,儲能業務營收占比僅3.86%,但管理層仍堅持"儲能市場終將與動力電池比肩"的判斷。這種戰略定力在2024年迎來爆發——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30%的同時,全球儲能市場呈現指數級增長,上半年出貨量超240GWh,同比增幅超100%。
數據印證著戰略轉型的成效。寧德時代儲能業務營收占比從2020年的3.86%躍升至2024年的27.6%,毛利率達26.84%,首次超越動力電池業務。2025年上半年,其全球儲能電池市占率攀升至36.5%,連續四年領跑行業。這種業務結構的質變,使企業從單一動力供應商轉型為綜合能源解決方案商。
儲能賽道的競爭維度遠超動力電池領域。海辰儲能作為專注者,通過587Ah專用電芯實現循環壽命超10000次,成本較行業低3%-5%,并率先通過鈉離子電池國網認證。比亞迪則延續垂直整合優勢,將刀片電池技術延伸至儲能領域,北美戶儲產品價格較寧德時代低20%,沙特1.2GWh項目憑借"電芯+系統+運維"全包方案實現逆襲。
技術差異化成為破局關鍵。億緯鋰能憑借鈉離子電池在-40℃環境下保持85%容量的特性,獲得特斯拉等國際客戶訂單。陽光電源則另辟蹊徑,通過"逆變器+系統集成"模式,2025年上半年儲能系統收入突破170億元,毛利率近40%,其靈活的電芯采購策略掌握著定價主動權。
寧德時代的產業集群效應正在重塑中國制造業。福建寧德周邊聚集8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從鋰礦開采到電池回收的完整閉環,供應鏈成本降低15%以上。這種集群培育出恩捷股份(隔膜全球市占率38%)、天賜材料(電解液市占率32%)等隱形冠軍,推動區域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萬億元。
技術創新構筑競爭壁壘。2025年上半年研發支出突破100億元,占總營收超5%,推出的587Ah電芯和9MWh儲能系統在能量密度與安全性上領跑全球。首款通過新國標認證的"鈉新"電池,成本較鋰電低30%,2026年量產將緩解國內鋰資源自給率不足的困境。
全球化布局面臨地緣挑戰。歐盟IDAA法案要求非歐企業技術轉讓或合資,美國推動"電池供應鏈去中國化"。盡管德國工廠已投產,匈牙利工廠2026年落地,但技術轉讓要求可能削弱核心競爭力。國內市場同樣面臨價格戰壓力,近三年儲能系統價格下降八成,部分集采項目中標價跌破0.4元/Wh。
這場儲能競賽已超越企業層面,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試金石。在能源轉型浪潮中,企業需要同時應對技術路線迭代、全球化運營和產業鏈協同的多重考驗。寧德時代三季度財報展現的不僅是財務數據,更是中國企業在全球能源變革中爭奪技術話語權的縮影。當3600億元現金儲備遇上1TWh產能規劃,這場關于技術、市場與產業鏈的長跑,才剛剛進入關鍵賽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