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新型管道腐蝕監測系統正式亮相,該系統集成了先進的硬件設備與智能算法,能夠實現對管道腐蝕狀況的全方位實時監測,為管道安全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該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結構堅固的樁體,采用耐腐蝕材料打造,如玻璃鋼、鋼管或混凝土等,確保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長期穩定使用。樁體高度可根據實際需求定制,常見的有2米和3米兩種規格。樁體底部經過細土回填并壓實處理,增強了整體的穩定性。樁體內部被巧妙地劃分為多個功能區,頂部設有小門,方便工作人員進行日常維護和檢修。
在供電方面,系統采用了太陽能與鋰電池相結合的雙模供電方案。太陽能板選用高效單晶硅材質,功率可根據實際需求靈活配置,例如100W等。支撐架的角度設計科學,通常與當地緯度保持一致,以最大化接收太陽光照,提高發電效率。鋰電池則選用性能卓越的鋰亞電池,規格為20Ah/14.4V,能夠支持系統連續運行5年以上。該電池還具備過充和過放保護功能,在太陽能板供電不足時,能夠及時為設備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
作為系統的“大腦”,電位采集儀集成了高精度ADC芯片,分辨率高達±2mV,能夠精確采集多種參數,包括通電電位、斷電電位和自然電位等。這些數據通過傳感器組實時獲取,傳感器組包括長效參比電極、極化探頭和試片等,通過線纜與采集儀緊密相連,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在通信方面,系統采用了4G、NB-IoT等先進的無線傳輸技術,并支持北斗定位功能。這些技術能夠將采集到的數據實時上傳至云服務器,確保數據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用戶可以通過電腦網頁端或手機APP遠程訪問系統,實時查看管道的運行狀態和腐蝕數據。
為了提升系統的智能化水平,研發人員還內置了多種智能算法,如極化衰減法和電位漂移分析等。這些算法能夠自動驗證數據的有效性,并本機循環存儲至少1年的歷史數據,即使系統掉電也不會丟失。用戶可以遠程查詢和導出這些數據,方便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處理。
系統還具備強大的無線通信和遠程控制功能。它支持4G/5G和北斗多模傳輸,能夠實現遠程OTA升級和參數標定。通過北斗短報文通信技術,系統能夠突破無網絡區域的限制,確保在各種環境下都能穩定運行。用戶還可以遠程調整采集時間、密度和報警閾值等工作參數,實現無人值守管理。
在安全性方面,系統同樣表現出色。它配備了防雷板等輔助組件,具有三級浪涌防護功能,能夠耐受高達25kA的雷擊電流(10/350μs波形)。防雷板采用獨立接地設計,接地電阻小于4Ω,有效保護設備免受雷擊損害。同時,系統還具備異常報警功能,當電位或電流數值超標、電池電壓過低或通信異常時,會立即上報告警信息,并通過短信、APP推送等方式通知相關人員,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統還具備出色的環境適應性。它能夠在-40℃至+85℃的寬溫范圍內穩定工作,IP68防護等級確保設備在沙漠、深海、高鹽霧等惡劣環境中都能正常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