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短視頻剝離了熟悉的“爆款BGM”,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近日,一位名為@豐 FENG 的博主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系列“無BGM”短視頻,其中記錄北京秋日街景的片段引發廣泛關注。沒有精心剪輯的畫面,沒有濾鏡修飾的色調,甚至沒有背景音樂,只有人群的交談聲、腳步踩過落葉的簌簌聲,以及偶爾響起的自行車鈴聲。這條看似“簡陋”的視頻卻收獲了近150萬次點贊,評論區里,網友用“清凈”“踏實”“久違的真實”等詞語形容觀看感受,有人感慨:“原來不配樂的聲音,反而能讓人聽見生活的呼吸?!?/p>
在短視頻生態中,BGM早已成為內容創作的“標配”。根據《2024快手音樂生態內容報告》數據,2024年使用背景音樂的短視頻創作者數量同比增長21%,相關視頻發布量增長42%,累計播放量增幅達45%。平臺提供的海量曲庫與一鍵配樂功能,讓創作者能輕松為視頻匹配“氛圍感”音樂。例如,歌曲《一路生花》因頻繁出現在考研、考公成功者的視頻中,被網友戲稱為“上岸神曲”;而歷史題材內容則常選用《春庭雪》作為“專屬BGM”,甚至有觀眾表示“聽到前奏就想起雍正冒雪進宮的畫面”。這種“音樂-場景”的強關聯,不僅降低了創作門檻,更成為吸引用戶停留、互動的“情緒催化劑”。
BGM的流行,本質上是平臺、創作者與音樂人的“三方共謀”。對平臺而言,推廣熱門音樂能增強用戶粘性,同時通過版權合作獲得收益;創作者借助爆款音樂快速獲取流量,實現“彎道超車”;音樂人則希望借助短視頻的傳播力,讓作品觸達更廣泛的聽眾。這種“互相成就”的模式,讓BGM從單純的背景音,演變為短視頻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上癮機制”——它能在幾秒內調動觀眾情緒,讓內容更具感染力,甚至催生“聽到某首歌就想刷同類視頻”的條件反射。
然而,當BGM從“點綴”變成“泛濫”,問題也隨之浮現。同一首熱門歌曲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成千上萬的視頻使用,從考研勵志到美食制作,從旅行vlog到寵物日常,反復出現的旋律讓觀眾從“驚艷”轉向“厭煩”。更關鍵的是,過度依賴BGM可能掩蓋視頻本身的敘事價值。例如,一段記錄非遺匠人制作手工藝的原聲視頻,若強行配上流行音樂,反而會削弱傳統技藝的厚重感;而一段街頭采訪的真實對話,若被電子音效打斷,也會失去生活流的鮮活感。部分創作者為追求“爆款”而忽視內容與音樂的適配性,導致違和的配樂成為觀看障礙,甚至迫使觀眾開啟“靜音模式”。
事實上,短視頻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在于內容本身。一條精心拍攝的街頭采訪,即使沒有配樂,也能通過人物的表情、語言傳遞情感;一段記錄市井生活的原聲視頻,鳥鳴、叫賣聲、雨聲交織的“白噪音”,反而比刻意添加的音樂更具沉浸感。例如,某美食博主拍攝的煎蛋視頻,因保留了油花濺起的滋滋聲而走紅,網友評論:“這聲音比任何音樂都讓人垂涎。”這表明,當創作者摒棄“流量至上”的思維,轉而關注內容與聲音的真實性時,反而能打造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
從“加BGM”到“去BGM”,這一轉變并非否定音樂的價值,而是對內容創作本質的回歸。在短視頻發展的初期,BGM是吸引用戶的“捷徑”;但當行業進入成熟期,創作者需要思考:是繼續依賴“音樂套路”,還是通過內容創新實現突破?答案或許在于找到“留”與“去”的平衡——既不排斥優質BGM的輔助作用,也敢于在合適場景中保留原聲,讓聲音真正服務于內容表達。畢竟,生活的質感往往藏在未經修飾的細節里:孩童的歡笑、老人的絮語、風吹過樹葉的沙沙聲,這些天然的“BGM”,本身就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