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未成年人群體正經歷著學習與生活方式的重要變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5)》顯示,AI技術已從單純的學習輔助工具,逐步演變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陪伴者。
該報告基于第12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數據,全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群體在數字時代的行為特征。其中,AI學習機的普及情況成為關注焦點。數據顯示,城市未成年人AI學習機擁有率為15.4%,而農村地區僅為5.8%。這種城鄉差異不僅體現在設備擁有率上,更反映在資源獲取機會和使用頻率的顯著差距。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區已開始將AI學習機納入智能教育治理體系,作為底層數據接口支持教育決策。
在家庭數字生態構建方面,報告揭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數字反哺"效應日益凸顯。調查表明,當前有28.8%的未成年人經常指導父母使用數字技術,這一比例較此前調查的23.8%有明顯上升。更令人意外的是,農村未成年人承擔數字指導角色的比例高達39.4%,遠超城市同齡人的28.8%。這種角色反轉表明,年輕一代正通過設備操作教學、應用推薦等方式,幫助長輩適應數字生活,成為家庭數字轉型的重要推動者。
所謂"數字反哺",是指青少年通過傳授數字技能幫助長輩融入數字社會的現象。在智能設備普及和網絡服務下沉的背景下,農村未成年人展現出更強的技術傳播能力。他們不僅教授基礎操作,還承擔起網絡工具使用指導的責任,使越來越多青少年從"數字學習者"轉變為"技術導師",這種轉變在農村地區尤為明顯。
然而,報告也指出當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機制存在明顯短板。盡管主流平臺已推出"未成年人模式",但在內容篩選、權限管理和互動控制等方面仍需改進。現有設計多采用"一刀切"方式,未能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認知特點提供差異化保護。例如,低齡用戶需要更嚴格的內容過濾,而青少年群體則希望獲得更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判斷力支持工具。
針對這些問題,報告提出多項改進建議。首先應建立基于年齡分層的動態防護體系,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強化內容過濾和互動限制,對初高中學生適當放寬信息獲取范圍并增加判斷輔助功能。其次要完善家校平臺聯動機制,通過使用數據監測(如使用時長異常、內容偏好變化)實現及時預警,構建家庭、學校、平臺三方協同的保護網絡。這些措施旨在為未成年人創造更安全、更適宜的數字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