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智能汽車產業論壇上,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圍繞汽車智能化發展提出了系統性戰略構想,涵蓋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底層技術及用戶體驗四大維度,為行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具有實操性的路徑參考。
針對自動駕駛領域,雷軍將其定位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制高點。他透露小米汽車已制定明確的時間表:2024年底前躋身智能駕駛第一梯隊,2026年實現高速及城市道路自動駕駛功能的規?;逃?。為實現這一目標,他提出三項配套措施:一是構建全國性測試驗證體系,通過跨區域互認機制加速技術迭代;二是聯合保險機構開發專屬產品,計劃2026年前推出涵蓋交強險、商業險的定制化保險方案;三是推動立法進程,明確自動駕駛車輛的法律身份和技術標準,為量產應用掃清制度障礙。
在產業生態建設方面,雷軍強調開放協作的重要性。他建議建立全國充電設施數據共享平臺,實現車企與樁企的信息互通,解決充電樁資源錯配問題。針對車載硬件兼容性痛點,他呼吁制定統一的接口標準和通訊協議,降低生態開發成本。他倡導借鑒智能家居模式,推動車聯網技術標準統一,實現手機、家居等智能終端與車輛的無縫銜接,打造"人車家全生態"體驗。
底層技術創新層面,雷軍將人工智能視為核心驅動力。小米汽車已啟動全棧自研計劃,在電驅系統、電池技術、大壓鑄工藝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其自研的V8s超級電機轉速達27200轉,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在研發流程中,AI技術貫穿始終:通過仿真系統篩選泰坦合金材料,將研發周期縮短30%;在智能座艙領域,多模態交互技術實現了語音、手勢、眼神的多維度控制。雷軍還建議建立AI終端分級標準,力爭2030年前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用戶體驗優化方面,雷軍提出三項具體舉措:一是強化智能駕駛的輔助屬性定位,要求企業明確告知用戶技術邊界,杜絕過度宣傳;二是改進新能源號牌設計,開展式樣調研并探索智能化功能,如集成交通信息卡和二維碼查詢;三是建立用戶反饋閉環機制,將高頻需求納入OTA升級優先級,持續打磨產品細節。這些建議體現了技術進步與安全需求的平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