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首個“全國科普月”的啟動,斜塘街道“全民科學院”以“陣地建設”與“活動創新”雙輪驅動,通過打造文化科普教育實踐基地、策劃多元實踐活動,為基層科普注入新動能。近日,該街道新啟用的科普教育基地成為居民探索科學的新窗口,一系列貼近生活、覆蓋全齡的科普活動接連落地。
首場活動聚焦家庭需求,邀請蘇州市廣濟醫院兒童心理治療師廉富蕊,以“學習專注力提升”為主題開講。講座從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切入,結合生活場景提供時間管理、環境創設等實用方法,并針對家長提問給出個性化建議。現場互動頻繁,一位家長感慨:“以前總為孩子寫作業分心發愁,現在知道怎么從細節引導了。”這場活動不僅填補了社區家庭教育指導的空白,更讓科普陣地從“硬件完善”邁向“服務升溫”。
針對老年群體的數字融入需求,“全民科學院”推出兩場智慧游學活動。9月5日,30余位長者走進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展示館,在語音識別、智慧醫療等技術的演示中,親身體驗用語音控制家電、與AI助手對話的樂趣。68歲的張阿姨興奮地說:“原來智能家居這么簡單,以后買菜回家前就能提前開空調了!”9月18日,另一批老人來到西交利物浦大學,在志愿者指導下嘗試“AI繪畫”,用文字指令生成藝術作品。活動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通過趣味互動,讓老年人感受到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能溫暖生活的伙伴。”
青少年科普則更注重探索性。9月21日,南部市民中心內,一場“解碼物質變化的秘密”主題講座吸引百余名學生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高等研究院的老師以“火山噴發”實驗為引,帶領孩子們通過觀察、假設、驗證理解科學原理。現場還設置了“大一新生助教團”,這些剛入學的大學生一邊協助實驗操作,一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12歲的李同學舉著自制“火山模型”說:“原來科學就在身邊,回家我要和爸爸一起做更多實驗!”
從兒童專注力訓練到老年人數字適老,從實驗室科普到生活場景應用,斜塘街道的科普實踐正打破年齡與空間的界限。正如活動策劃者所言:“科學不是課本上的公式,而是觸手可及的生活樂趣。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家門口’找到屬于自己的科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