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近日發布《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征求意見稿,這一新版國家強制性標準引發廣泛關注。其中,乘用車啟動后百公里加速時間默認不小于5秒的規定,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根據新規,乘用車每次上電或點火后(發動機自動啟停功能除外),車輛動力輸出將默認處于限制狀態,百公里加速時間不得低于5秒。若駕駛者希望解除限制以獲得更快的加速性能,則需通過特定安全操作完成。

當前市場上,高性能車型的加速能力競爭激烈。例如,小米SU7 2024款四驅Max版官方標稱百公里加速僅需2.78秒,華為問界M5 2025款增程Ultra四驅版為4.3秒,仰望U8 2023款豪華版為2.8秒,蔚來ES6 2025款和理想i8 2025款標準版均為4.5秒,特斯拉Model Y 2025款全輪驅動版則為4.3秒。這些數據表明,百公里加速時間低于5秒的車型已占據市場主流。
新國標的出臺背景與汽車產業變革密切相關。編制說明指出,現行2017版標準已難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和輔助駕駛技術的普及帶來了新的安全隱患。近年來,相關交通事故頻發,暴露出標準技術要求滯后的問題。新規通過限制默認加速性能,旨在降低因誤操作導致的高速失控風險,同時引導車企從單純追求性能轉向注重安全與可控性。
產業界對新規普遍持支持態度。廣汽豐田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規定將促使車企優化產品設計,提升駕乘安全性和舒適性,形成良性競爭環境。分析人士指出,主機廠需重新調整電機輸出策略和能量管理系統,或增加安全輔助功能,摒棄以零百加速為核心的營銷模式,轉而聚焦續航、能耗等綜合性能。例如,電驅系統需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時,增強駕駛者的控制力。

新國標不僅涉及加速性能,還對新能源汽車安全提出多項要求。例如,純電動和插混車型需具備動力電路自動切斷功能,當車輛在150毫秒內發生速度突變或安全裝置展開時,系統應立即斷電以防止事故擴大。電池單體需實現異常情況自動監測、記錄和預警,并配備定向泄壓裝置。這些規定針對近年來新能源車起火事件頻發的痛點,旨在提升整體安全水平。
針對駕駛者行為,新規要求車速超過10公里/小時時,駕駛室前部顯示裝置應關閉娛樂影像和游戲功能,以減少分心駕駛風險。同時,窗膜透光性、誤踩加速踏板抑制程序等也有明確標準。分析人士認為,誤踩加速抑制功能將推動車企采用多傳感器融合算法,開發風險預判模型,并升級芯片算力以滿足車規級要求。供應鏈層面,動力電池需滿足熱失控防護標準,頭部企業可能加速CTC技術應用,窗膜供應商則需研發符合透光比的新材料。
新國標的起草單位涵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等權威機構,以及重慶交管部門、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等。這一跨部門協作模式確保了標準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業內預計,主機廠需在標準實施前完成至少兩代產品的技術預研,以維持市場競爭力。隨著2025年正式實施日期的臨近,汽車產業將迎來新一輪安全技術升級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