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浦江創新論壇主論壇現場,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無問芯穹聯合創始人戴國浩以"青年與人工智能的雙向奔赴"為主題展開演講。這位同時擔任首席科學家的青年學者,通過三次工業革命的歷史脈絡,揭示了科技創新與青年力量的緊密關聯。
"蒸汽機革命時期的瓦特31歲改良蒸汽機,電力革命時期的特斯拉同樣在31歲發明交流電,集成電路革命中肖克利團隊平均年齡僅三十余歲。"戴國浩用歷史數據指出,每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突破都由青年群體主導。他特別提到,人工智能時代科研成果的轉化周期大幅縮短——光纖通信技術從論文發表到獲諾獎耗時43年,而AlphaFold僅用6年就斬獲諾貝爾化學獎,這種創新擴散速度的指數級提升,為青年科研人員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挑戰,戴國浩團隊展開了系統性攻關。在算力芯片領域,他們通過軟硬件協同優化,顯著提升了大語言模型與多模態模型的端到端計算效率;針對國產芯片多元異構的產業現狀,研發出框架與算法層面的適配技術,使異構算力集群利用率突破97.6%的歷史紀錄;在終端智能領域,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成功破解"能耗-內存-智能水平"的三角困境。
這位青年科學家特別強調跨領域協作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發展既需要學術前輩的理論指引,也離不開應用科學家的場景創新。"戴國浩以團隊實踐為例,展示了高??蒲辛α颗c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去年啟動的端到端算力優化項目,今年初就完成了多款國產芯片的適配驗證,這種快速迭代能力正是源于學術界與產業界的無縫對接。
在演講現場,戴國浩展示了團隊研發的智能終端原型設備。這款集成了最新優化算法的終端,在保持低功耗的同時實現了復雜場景下的實時智能響應,直觀呈現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果。據技術報告顯示,該設備在圖像識別任務中的能效比達到行業領先水平的1.8倍,驗證了團隊在終端智能領域的技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