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技能大賽正在河南鄭州如火如荼地進行。作為國內規格最高的職業技能賽事,本屆大賽新增了多個與前沿科技相關的賽項,吸引了眾多參賽者和觀眾的關注。
在數字孿生技術應用賽場,選手們正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操作臺上的機電裝置進行1∶1的虛擬建模,實現虛擬空間與現實物體的信息同步。裁判長孫志平表示,選手需要從模型特征到尺寸,根據實物平臺測量相對距離和定位尺寸,進行精準的模型搭建。這一賽項不僅考察選手的科技應用能力,還推動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智能網聯汽車裝調運維項目同樣引人注目。賽場上,幾輛新能源車輛一字排開,每輛車后配備車路協同設備。選手需在一小時內完成智能網聯汽車的安裝調試和故障診斷。來自廣東的軟件工程師王志偉表示,這個賽項考驗了選手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的技術整合能力。他平時主要從事代碼編寫,此次比賽讓他有機會學習裝調、標定等車輛下線流程,對個人技能提升幫助很大。
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賽項則是一場綜合能力的比拼。選手通過編寫程序,為機器人裝上“聰明的大腦”。在賽場上,機器人順利完成送快遞任務,通過閘機進入訪客區,并將快遞交給抓取機器人。裁判萬選明介紹,選手需要掌握計算機、通信、物聯網、定位導航、機械、裝配和電子電氣等基礎知識,還需了解機器人領域的相關行業標準,以確保機器人運行的可靠性和精準性。
在為期三天的比賽中,每名選手需完成組裝機器人、功能調試和場景應用三個科目,共計10小時的比拼。其中,組裝機器人是今年新增的比賽科目。萬選明表示,智能抓取機器人的組裝屬于中級工水平,而聯調聯試階段的要求更高,達到了技師水平。
大賽還設立了自動移動機器人、機器人系統集成等多個應用場景。在自主移動機器人賽項中,機器人通過代碼輸入,揮動機械臂完成模擬水果的抓取和運送任務。項目教練侯坤鵬認為,農場機器人在未來將廣泛應用于農作物的播種和采摘,幫助農戶提高生產效率,減輕負擔。
隨著機器人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機器人操作、維護和編程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此次大賽設置了相應賽項,旨在推動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對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吳禮舵表示,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標注員等賽項,都是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培育技能人才隊伍,機器人與人類將相互促進、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