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商業化進程迎來重大突破!隨著政策、資本與技術的三重驅動,這一新能源領域的核心賽道正釋放出巨大潛力。據權威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突破614.1GWh,市場規模邁入千億級門檻,較當前實現60倍增長。
政策層面,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的《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將固態電池列為重點突破技術。方案要求通過重大科技項目實施,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鏈。這一頂層設計為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落地提供了強力支撐。
產業端捷報頻傳:中科固能宣布全球首條百噸級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全自動產線完成調試,產品純度達99.99%,標志著規?;a邁入新階段;億緯鋰能成都基地正式揭牌,首款"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成功下線,驗證了從實驗室到量產的技術轉化能力。
在技術攻堅陣營中,多家企業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上海洗霸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共建實驗室,其首代高比能軟包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340Wh/kg,超額完成研發目標;贛鋒鋰業構建起全產業鏈布局,不僅實現硫化鋰量產(純度99.9%),更在硫化物/氧化物電解質及超薄鋰帶等領域保持技術領先。
設備與材料環節同樣涌現創新力量。先導智能作為全球鋰電設備龍頭,憑借固態電池生產設備的深厚技術積累,為客戶提供智能化整線解決方案;當升科技完成硫化物、氧化物、鹵化物三大材料體系布局,其全固態正極材料已實現10噸級批量供貨,產品廣泛應用于無人機、eVTOL等高端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某氧化鋯巨頭憑借全球超50%的市場占有率,通過"鋯-鑭協同摻雜"技術將LLZO燒結溫度降低100℃,其產品已通過清陶能源等頭部企業認證。這項突破性技術不僅提升了電解質材料性能,更為固態電池大規模商業化掃除了關鍵障礙。據《2025年固態電池高質量發展藍皮書》分析,當前產業化進程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雙重共振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