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渺無垠的宇宙中,無數神秘的“低語”正悄然傳遞,它們攜帶著關于宇宙誕生、天體演化的關鍵信息。如今,隨著射電接收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終于有了聆聽這些宇宙“私語”的能力,逐步揭開宇宙深處的奧秘。
射電望遠鏡作為探索宇宙的重要利器,宛如一只巨大的“耳朵”,捕捉著來自遙遠宇宙的電磁波。而在這只“耳朵”中,接收機無疑是最為核心的部分,它就像一位精通多國語言的“超級翻譯官”,將原始的射電信號轉化為科學家能夠解讀和分析的信息。
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的26米射電望遠鏡為例,自1993年底投入使用以來,它便肩負起拆解宇宙中各式各樣“信號包裹”的重任。這臺望遠鏡的接收機由喇叭饋源、正交模耦合器、低噪聲放大器等多個器件精密組成。這些器件協同工作,對原始射電信號進行放大、濾波、變頻等處理,最終將其轉化為可供科學家分析的信號。
這個過程其實并不難理解。想象一下,當你站在距離舞臺800米遠的地方,想要錄制清晰的歌手聲音時,首先需要使用高靈敏度的麥克風來增強音量,這就對應了接收機的放大功能;接著,開啟“人聲增強”功能過濾掉風聲、車鳴等雜音,這便是濾波;然后,將歌聲調整到手機能夠處理的音調,這就是變頻;最后,保存并修復生成高清音頻,就如同接收機將信號傳輸到數字終端,由科研人員進行后續處理。
射電望遠鏡能否聽清宇宙的“悄悄話”,關鍵在于其探測靈敏度。而這一靈敏度不僅與望遠鏡反射面的口徑有關,更與接收機的性能息息相關。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自投入使用以來,已經發現了800多顆新脈沖星,數量超過同一時期國際上其他望遠鏡發現總數的3倍。FAST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除了其巨大的反射面外,接收機技術的突破也功不可沒。FAST團隊攻克了相位陣接收機系統等多項世界級難題,確保了望遠鏡在貴州野外復雜氣候條件下能夠全天候、高精度運行。
同樣,位于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ALMA望遠鏡,為了提高毫米波/亞毫米波頻段的靈敏度,采用了液氮冷卻的接收機,將噪聲溫度控制在極低的10K左右(1K約等于-272.15℃)。與常溫接收機(50K)相比,其靈敏度提高了30%以上,從而能夠探測到原行星盤這類極其暗弱的信號。
在射電接收機的大家族中,單波束、多波束、相控陣接收機是三位“主力選手”,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本領。單波束接收機如同一位精準的“狙擊手”,一次只能鎖定一個方向的目標。它的優點在于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但覆蓋面相對較小。若想觀察臨近天區的新目標,就必須調轉望遠鏡的方向,操作起來不太方便。
多波束接收機則截然不同,它能夠同時伸出多條“電子觸手”,監聽鄰近的多個天區。這相當于將多個單波束接收機合并在一起,大大提高了觀測效率。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點,多個饋源之間的物理間隔導致觀測的天區不連續,且波形固定、靈活性有限。
相控陣接收機則是家族中的“高科技擔當”。它依靠上百個微型天線單元協同工作,通過波束形成算法使合成的多個波束緊密相連,實現鄰近天區的連續覆蓋,觀測效率更高。它還能動態調整波束,實現反射面面型修正、抗干擾等功能。不過,目前相控陣接收機主要應用于0.7-1.8GHz頻段,對其他頻段信號的處理能力還有待提升。
中國科研團隊在射電接收機技術領域也取得了諸多新突破。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數字接收機,已經成功安裝在澳大利亞西澳州默奇森射電天文觀測站的MWA三期望遠鏡上。這款新型接收機性能卓越,采樣位寬從8位提升至12位,大幅降低了量化噪聲,提高了靈敏度。同時,它還優化了模擬放大器和數字濾波器的設計,輸入動態范圍增加到60dB,輸出通道內頻率響應波動僅為0.005dB。MWA望遠鏡負責人表示,這款新型接收機對實現MWA三期建設的科學目標至關重要。
我國科研團隊還構建了國際首個月球軌道VLBI系統LOVEX。該系統利用嫦娥七號鵲橋二號中繼星平臺,建立了月地基線空間VLBI網。系統中的X波段低溫接收機等設備發揮了巨大作用,成功檢測到天體射電輻射和航天器信號在月-地基線的干涉條紋,為超高分辨率射電天文學和精確航天器跟蹤開辟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