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晚間,小米總裁盧偉冰在直播中拋出一枚“深水炸彈”——即日起,所有米家空調產品(含掛機、柜機及中央空調)全面升級至“10年免費包修”服務,且承諾上門檢測、配件更換、加氟等全流程零費用。這一政策不僅覆蓋2025年全年及未來新增用戶,已安裝的約750萬臺小米空調用戶也將同步享受服務升級。據小米測算,此舉相當于為用戶節省15億元潛在維修支出。
事實上,10年包修并非小米首創。2021年,格力率先在行業推出同類政策,將保修期從常規的6年延長至10年,覆蓋空調完整生命周期。2024年,格力進一步升級服務,將包修起始時間從“購買日”調整為“安裝日”,并強調其產品通過近千項檢測,采用加厚銅管等材料提升防漏防腐性能。彼時,行業普遍認為格力此舉是對自身技術實力的絕對自信。
然而,小米此次的跟進策略更具突破性。除整機10年包修外,其明確將中央空調納入保障范圍,直指行業長期存在的“潛規則”——中央空調維修成本高、技術難度大,多數品牌對此類產品的長期服務承諾持謹慎態度。小米此舉被視為推動行業服務標準升級的“破局者”,若10年包修成為行業標配,中小品牌或因無法承擔維修成本而面臨淘汰壓力。
從商業邏輯看,小米的底氣源于其生態鏈整合能力與成本控制模式。盡管空調專利數量不及格力,但通過線上直銷減少渠道加價、規模化運營分攤成本,小米在保證性價比的同時,仍能提供超長保修服務。這一策略直擊用戶決策痛點——消除“用幾年就壞”“維修太貴”的顧慮,本質上是一場針對用戶信任的心理戰。
小米與格力的競爭早已超越產品層面。自2013年雷軍與董明珠立下“10億賭約”以來,兩家企業的對壘便成為行業焦點。董明珠曾公開質疑小米缺乏核心技術,并提及小米因專利侵權向格力支付賠償的往事;而小米則憑借高性價比與線上渠道優勢,在2025年7月一度以線上銷量超越格力,盡管隨后被格力質疑數據真實性,但雙方商業模式之爭已顯露無遺——格力代表傳統制造的“技術+渠道”雙驅動,小米則延續互聯網打法的“流量+生態鏈”布局。
此次小米殺入10年包修戰場,被視為對格力核心優勢的直接挑戰。盧偉冰曾暗諷某些企業“一款產品換五個名字、不同渠道賣不同價”,雖未點名,但指向性明顯。隨著服務成為新的競爭維度,這場大戰已從價格、技術延伸至用戶信任的爭奪。而對消費者而言,競爭的升級或將催生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畢竟,市場的活力永遠源于參與者的“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