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一項名為“亥伯龍”的星際世代飛船設計競賽,將科幻小說中的“太空方舟”概念推向了現實可行的軌道。此次競賽要求參賽者在技術概念與應用設想階段(TRL2),設計出能夠持續航行250年以上的飛船,搭載500至1500名乘客,穿越4.2光年的距離,抵達比鄰星星系,在鄰星b上開啟星際殖民的新篇章。
在眾多參賽作品中,一艘名為“蛹(Chrysalis)”的世代飛船脫穎而出,贏得了2025年亥伯龍競賽的冠軍。這艘由工程師、建筑師和社會學家組成的五人團隊設計的飛船,以其宏大的規模和精妙的結構令人矚目。它長達58千米,總重24億噸,最大直徑6千米,形似雪茄,采用了經典的同心圓構造。各層通過軸承連接,以不同轉速旋轉,從而產生1g的重力,為乘客提供了類似地球的生活環境。
“蛹”號飛船的內部設計同樣令人贊嘆。最外圈既是防護外殼,也是生態農場,模擬了熱帶、寒帶等不同氣候區,培育著植物、真菌、微生物、昆蟲和牲畜,維持著生物多樣性。第二層是公共服務區,包括公園、學校、醫院和圖書館等公共設施,為乘客提供了豐富的生活體驗。第三層是居住區,配備了空氣循環和熱交換器,確保乘客的居住舒適度。第四層是工業區,擁有機械制造、制藥、材料回收等全門類工業設施,實現了飛船的自給自足。最內層則是零重力倉庫,存放著各種資源和設備。
飛船的建造將在地月拉格朗日點L1進行,預計工期20至25年。其大部分質量(87%)為推進劑,包括來自地球的氘和來自月球的氦3。飛船將用一年時間加速到巡航速度,期間消耗掉部分燃料。隨后,以巡航速度航行400年,這期間將使用核聚變供能。接近目的地時,再使用剩余燃料減速,并進入比鄰星b附近的中高行星軌道。最終,船員們將用三個月時間降落到行星上,為人類開拓新的殖民星球。
然而,星際航行不僅面臨著技術上的挑戰,更在社會學層面提出了嚴峻的問題。在可控核聚變為動力的前提下,維持社會穩定可能比技術上的突破更為艱難。管理人員需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來了解和管理社區,維持社會的彈性。同時,精確計算最優生育率,避免人口爆炸或萎縮。還需要建立跨世代教育體系,確保關鍵技術不會失傳。
對于首批乘員來說,他們將自愿參與這項星際任務,卻無法親眼看到地球以外的藍天。為了給這個封閉社會打下穩定基礎,他們甚至需要在南極洲的模擬艙中生活70至80年,讓后代能從小習慣這種特殊的社會結構。而數百年的深空生活,也可能讓新世代“太空人”發展出全新的文化形態,他們擁有自己的飛船家園,已經完全習慣了在飛船中生活,登陸行星反而成為次要選擇。
“蛹”號飛船不僅是一艘交通工具,更是人類邁向星際文明的切實設想。它承載著我們對未知的渴望,對延續文明的執著,以及在浩瀚宇宙中尋找新家園的勇氣。當400年后,暗紅色的陽光第一次照亮新世界時,人類將真正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而“蛹”這個名稱,也將成為人類文明在星際旅行中蛻變與新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