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剛過,國內機票市場便迎來一輪價格跳水。多家在線旅游平臺數據顯示,9月國內多條熱門航線機票價格跌至全年低谷,部分航線甚至出現“白菜價”機票。以上海飛武漢航線為例,9月中旬某航空公司推出1.5折特價票,含稅價僅340元,與同期高鐵二等座票價相當。北京至太原航線同樣出現2.4折優惠,國航航班最低票價310元起售。
國際航線方面,成都至曼谷航線出現20元超低價機票。某航空公司官網顯示,9月下旬從成都天府機場飛往曼谷素萬那普機場的航班,不含稅價格低至20元。盡管需額外支付稅費,但整體價格仍遠低于平時水平。有長沙市民表示,原本計劃國慶后出行,發現9月下旬機票價格大幅下降后,立即調整行程提前出發,稱“全家出行能省下不少費用”。
面對超低價機票,消費者普遍疑惑航空公司是否在“賠本賺吆喝”。業內人士指出,機票定價遵循復雜的市場化機制,航空公司通過差異化策略實現收益最大化。價格歧視理論在航空領域應用廣泛,通過設置頭等艙、商務艙、經濟艙等多級艙位,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根據出行時間差異,提前預訂的“早鳥票”與臨近起飛的“最后一分鐘票”價格相差數倍,這種策略有效挖掘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
航程往返因素也是影響票價的重要原因。航空運輸具有雙向性,當去程與回程客流量不平衡時,航空公司會通過調整單程票價平衡客流。例如,某些旅游目的地回程客流集中,去程座位可能出現空置,此時航空公司會降低去程票價吸引旅客,確保航班整體客座率。這種“填艙”策略不僅能減少資源浪費,還能帶動機場消費等非票收入。
航空公司的盈利模式具有周期性特征。旺季時,機票供不應求,價格水漲船高;淡季時,市場需求萎縮,航空公司面臨客座率下降的挑戰。但維持航線運營需要投入大量沉沒成本,包括航線申請、飛機調配等。若因淡季虧損而停飛,旺季恢復運營的成本更高,且可能丟失市場份額。因此,淡季推出超低價機票成為航空公司維持航線運營的常見手段,通過提高客座率覆蓋變動成本,避免航班空轉帶來的損失。
邊際成本理論也解釋了超低價機票的出現。當航班高價票收入已覆蓋基礎運營成本后,每多售出一張票幾乎都是純利潤。這種情況下,航空公司會釋放低價座位吸引價格敏感型旅客。同一航班上,既存在售價數千元的豪華頭等艙,也有幾十元的特價經濟艙,這種分層定價模式充分利用了市場需求彈性的差異,既滿足高端客戶的需求,又通過低價策略提高飛機利用率。
業內專家表示,超低價機票是航空公司精細化運營的結果。每張機票的定價都經過嚴格測算,既要考慮市場供需,也要平衡成本與收益。消費者看到的“骨折價”背后,是航空公司通過數據分析和市場策略實現的收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