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人工智能數據中心(AIDC)產業發展的國際性會議在上海拉開帷幕。來自全球的頂尖專家、企業代表及行業領軍者齊聚一堂,圍繞AI算力基礎設施的演進方向展開深度對話。會議期間,華為正式對外發布《AIDC機房參考設計白皮書》,為新一代數據中心建設提供了從規劃到落地的全流程技術指南。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醫療、制造等領域的深度滲透,全球算力需求正以指數級增長。據行業數據顯示,單個AI訓練集群的功率密度較三年前提升近五倍,傳統風冷技術已難以滿足高密度計算設備的散熱需求。華為董事、ICT業務群首席執行官楊超斌在主題演講中強調:"液冷技術將成為智算時代數據中心的標配。當前行業面臨液冷方案標準化缺失、供應鏈協同不足等痛點,亟需通過產業聯盟推動技術迭代與生態共建。"
針對液冷機房建設的技術瓶頸,華為白皮書提出三大創新方向:在熱管理領域,構建從芯片級到機房級的全鏈路液冷方案;在供配電系統方面,開發支持48V直流供電與智能備電的模塊化架構;在空間布局上,創新采用"積木式"預制機房設計,將部署周期壓縮至傳統模式的1/3。這些技術突破可使單機房PUE值降至1.1以下,年節電量相當于減少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陳大紀指出,當前AIDC產業存在"三重割裂":技術標準與場景需求割裂、產品開發與應用驗證割裂、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割裂。他透露,該院正聯合頭部企業制定涵蓋建筑結構、電氣安全、液冷接口等12個維度的團體標準,預計明年上半年發布首批規范文件。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AIDC機房建設已從"設備堆砌"階段進入"系統創新"階段。華為提出的"開放計算生態"理念獲得廣泛認同,該框架通過定義統一的硬件接口、管理協議和數據格式,支持不同廠商的服務器、存儲和網絡設備實現互操作。目前已有37家產業鏈企業加入該生態,共同開發兼容液冷技術的標準化組件。
在實踐層面,白皮書詳細拆解了某超算中心的改造案例:通過采用分布式液冷管網與AI能耗優化系統,該中心在計算密度提升40%的情況下,運維成本反而下降22%。這種"降本增效"的示范效應,正推動金融、電信等行業加速向液冷架構遷移。據預測,到2026年,中國液冷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突破8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