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技術與千年文明相遇,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正在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文化遺產數字化精品展上徐徐展開。全球近百家頂尖機構齊聚一堂,通過裸眼3D、人工智能、三維建模等前沿科技,讓古籍、文物、古建遺址和非遺文化在數字世界中煥發新生。
在古籍展區,西安碑林博物館的數字化項目讓觀眾體驗了一場"云刻碑"的奇妙之旅。手指輕觸屏幕,選擇碑石、描紅、雕刻,伴隨著石粉飛濺的特效,一幅帶有個人印章的碑刻作品便躍然屏上。掃描二維碼,作品即可保存至手機或分享至社交平臺。更令人驚嘆的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游客不僅能讀懂碑刻上的文字,還能深入了解碑刻的"年齡"考證、書法家的筆法奧秘以及碑文中記載的古代社會生活細節。
中國國家圖書館推出的"中華古籍智慧化服務平臺"則打破了古籍保護與傳播的雙重困境。該平臺整合了1萬余種、10萬余冊古籍數字化資源,涵蓋經史子集多個類目。借助人工智能和知識圖譜技術,平臺向社會公眾提供開放共享的古籍資源和便捷高效的閱讀服務,讓晦澀難懂的古籍變得觸手可及。
文物展區里,三星堆青銅神樹正通過裸眼3D技術"破屏而出"。枝丫舒展,金烏紋飾在光影中熠熠生輝,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隨后浮現。這是"萬物有靈·三星堆——金沙"項目采用的"文物+數字"展陳形式,將裸眼3D沉浸秀與文物復刻品相結合,精選18件三星堆和金沙文物,運用三維視效出畫、粒子特效等數字化手段,盡顯古蜀文明之美。
在古建遺址展區,一只銀白色的具身智能六足機器狗正爬上臺階、起身招手,吸引了不少觀眾的目光。這是聯想集團與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合作的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中的"小能手"。集成了深度學習算法和多模態傳感系統的機器狗,已完成了應縣木塔的三維數字化建模,未來有望應用于文保巡邏等工作。展出的"AI智慧應縣木塔"項目,在數字世界中構建了1:1還原的"木塔孿生體",形成覆蓋保護、研究、活化的全鏈條方案。
龍門石窟的數字化成果同樣令人矚目。研究院聯合武漢大學,創新提出基于光度立體的高精度三維建模方法,結合預訓練視覺大模型實現紋飾圖案的自動理解與提取,構建了紋飾圖案數據庫。3D打印的文物復制品整齊陳列,這些并非簡單的仿制品,而是數字化應用的集大成者。通過整合數據資源、歷史影像和科技考古,構建起"數據采集-虛擬修復-活化展示"的技術體系,讓殘損及流散海內外的文物以實體形式再現歷史原貌。
非遺展區里,西影無界科技公司帶來的"坐觀式"虛擬現實電影正以全新的沉浸體驗讓觀眾與文化遺產近距離接觸。戴上具備雙目8K分辨率的頭顯設備,坐在無界萬向座椅上,觀眾便能即刻"步入"電影場景。當座椅向前移動時,觀眾在影片場景中會同步"前進",通過座椅的勢能變化精準控制行走與位移,完成場景穿梭。這種區別于傳統2D電影的固定視角的觀影模式,帶來了極強的真實感。
唐影在線公司的"亞洲數字藝術展—非遺互動展項·鈞彩疊鳴"項目則以國家級非遺手工藝鈞瓷為切入點,結合新媒介互動裝置對鈞瓷進行"再表達"。觀眾撥動展覽中的琴弦,就能觸發一系列動態視覺效果:系統通過3種不同肌理、7條琴弦、10階震動頻率等,產生數萬種算法排列組合方式,每個體驗者都會生成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鈞瓷色彩。生成的視頻和圖片可下載保存,轉化成個人文化數字資產,通過不同媒介傳播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