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正迎來創新突破。華南國家植物園研究員葛學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該機構正推動將自主研發的智能技術應用于中拉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通過科技賦能提升區域生態保護效能。
作為合作重點,華南國家植物園開發的"生命網格"(BioGrid)智能應用成為技術輸出的核心載體。這款基于海量科學數據與AI算法構建的平臺,具備生物物種實時觀測與智能識別功能,目前已被納入對秘魯的技術推廣計劃。葛學軍指出,秘魯作為南美生物多樣性關鍵區域,其獨特的生態價值與保護需求為技術應用提供了理想場景。
秘魯的生態地位舉世矚目:該國不僅是馬鈴薯、甘薯等重要作物的起源中心,更完整保存著安第斯高山、亞馬遜雨林和西太平洋荒漠三大典型生態系統。然而,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當地生物多樣性研究長期面臨資源短缺的困境,這為中秘科研合作創造了互補空間。
雙方合作已取得實質性進展。2010年起,中秘聯合團隊針對安第斯皇后鳳梨開展保護基因組學研究,通過對200個樣本的基因組重測序分析,揭示了該物種的遺傳多樣性特征與瀕危機制,為保護區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這種分子層面的深度研究,標志著拉美生物多樣性保護從傳統調查向現代基因組學的跨越。
十余年間,中拉科研合作網絡持續擴展。在厄瓜多爾,聯合科考隊深入熱帶云霧林與帕拉莫高山植被區,系統記錄特有物種分布;在秘魯,雙方共同構建的生物資源數據庫已收錄大量基礎生態數據。葛學軍特別提到,南美地區擁有超過11萬種高等植物,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其生物多樣性豐富度遠超熱帶非洲與亞洲。
當前拉美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導致的安第斯冰川消融,正深刻改變著高山生態系統,威脅著當地農業用水安全與物種生存。葛學軍分析指出,拉美國家在基因組學研究、智能監測系統開發等領域仍存在明顯短板,這制約了生態保護措施的精準實施。
針對這些痛點,AI技術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葛學軍介紹,集成遙感技術的AI模型可實現棲息地動態監測,自動識別森林、濕地等生態類型,實時追蹤非法采礦、農業擴張等人為活動。這種近乎實時的監測能力,將為生態恢復項目評估提供數據支撐,顯著提升保護決策的科學性。
技術賦能正在重塑科研合作模式。通過智能設備與云端平臺,公眾參與數據采集的門檻大幅降低,物種識別效率得到質的提升。葛學軍強調,這種"科技+公眾"的協同機制,將為應對中拉共同面臨的生態挑戰提供長效解決方案,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智能化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