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模型技術進入產業應用深水區,一場關于企業級軟件的變革正在悄然發生。在2025外灘大會上,獨立運營一年半的螞蟻數科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去年實現盈虧平衡,今年營收預計增長50%,利潤表現超出市場預期。這家脫胎于螞蟻集團的技術公司,正通過AI與Web3的雙重創新,重新定義企業級軟件的價值坐標。
在傳統企業軟件市場,項目制收費與SaaS訂閱制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前者按投入成本計價,后者按使用時長收費,但兩者都未能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客戶是否真正從軟件中獲得了業務價值。這種矛盾在AI時代愈發凸顯——當企業投入數百萬元部署大模型,卻難以量化其對營收或成本的實質影響時,"不敢投、不會用"的困境便成為普遍現象。
螞蟻數科副總裁余濱在走訪一家區域性銀行時,行長的話道出了行業痛點:"想做AI,但前期投入看不到回報,技術團隊也跟不上,最后可能變成面子工程。"這種擔憂在中小金融機構中尤為突出。數據顯示,我國中小銀行平均每家擁有理財師不足5人,而服務客戶數量卻以萬計,專業能力缺口與成本壓力形成雙重枷鎖。
突破口出現在商業模式創新上。螞蟻數科推出的"按效果付費"模式,將收費與業務增長直接掛鉤。以某區域銀行為例,通過部署"財富助理"智能體,客戶經理服務效率提升300%,理財交易規模增長20%。銀行行長主動提出:"首年分潤全給你們,希望長期合作。"這種從"賣工具"到"共成長"的轉變,讓技術公司真正深入產業腹地。
支撐這種變革的,是螞蟻數科構建的全棧AI能力體系。不同于基礎大模型研發的激烈競爭,該公司選擇在模型應用層發力:智能算力調度平臺優化資源利用,行業大模型提供垂直領域知識,智能體開發平臺降低應用門檻。這種"不做基礎模型,但做模型之上所有"的策略,使其能夠快速響應金融、新能源等行業的深度需求。
在技術落地層面,螞蟻數科形成了獨特的"ACE方法論":首先與客戶共同定位高價值業務目標,如提升理財轉化率或降低風控成本;其次構建從模型到應用的完整解決方案;最后通過聯合運營確保效果達成。這種以終為始的打法,使其在金融行業實現100%的業務增長,并在80多個行業完成應用布局。
如果說AI業務是通過模式創新打開市場,那么Web3業務則展現了技術深度的力量。在新能源RWA(實物資產通證化)領域,螞蟻數科解決了實體資產上鏈的核心難題:通過"可信一體機"直接采集充電樁運營數據,利用零知識證明技術驗證數據真實性,讓投資者能夠實時監控底層資產狀態。這種"資產可信、數據透明"的原則,使其成功將新能源、算力等資產搬上區塊鏈。
技術演進從未停止。在2025外灘大會上,螞蟻數科CTO閆鶯宣布推出"智能代理合約",將AI智能體嵌入區塊鏈智能合約。傳統智能合約如同預設程序的自動售貨機,只能執行固定規則;而智能代理合約則具備環境感知能力,能夠根據實時數據動態調整執行策略。在能源交易場景中,AI代理可分析市場價格波動,自動優化儲能設備充放電策略,實現資產價值的實時流動。
這種技術融合正在重構全球資產網絡。螞蟻數科在海外推出的Layer2區塊鏈Jovay,將RWA交易確認時間縮短至毫秒級,為跨境資產流通提供基礎設施。從新能源充電樁到算力服務器,從供應鏈金融到碳資產交易,實體資產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流通正在創造新的價值維度。
企業級軟件市場的變革,本質上是對價值衡量標準的重新定義。當甲骨文憑借數據庫業務市值單日暴漲2440億美元,當ScaleAI以270億美元估值躋身獨角獸行列時,中國軟件產業也在尋找自己的突破路徑。螞蟻數科的實踐顯示,通過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雙重驅動,企業級軟件完全可以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創造中心"。
在這場變革中,長期主義成為關鍵。螞蟻數科CEO趙聞飆坦言:"如果以馬拉松比喻,我們現在只跑了前25%。未來三到五年才是高速發展期。"這種清醒認知,使其在追求營收增長的同時,更注重市場培育與技術深耕。當被問及核心KPI時,他表示:"相比利潤,我更關心如何把市場做大、把賽道做深,創造新的模式與價值。"
在中國AI軟件的故事里,真正的創新往往始于對產業痛點的深刻理解。當技術公司不再滿足于做工具提供者,而是成為價值共創伙伴時,企業級軟件的黃金時代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