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各大廠商紛紛在產品創新上發力。近期,魅族正式推出旗艦機型魅族22,這款新機不僅搭載了全新升級的Flyme AIOS系統,更在機身側邊增設了一枚實體“AI鍵”,引發了業界對手機交互方式變革的關注。
事實上,實體“AI鍵”并非首次出現在智能手機上。自去年以來,多家頭部廠商便開始嘗試這一設計:iPhone 16系列用自定義操作按鈕替代三段式撥桿,OPPO Find X8系列推出快捷鍵功能,華為Mate 70系列將電源鍵升級為AI智控鍵,Nothing Phone (3a)系列則設置了Essential Key。這些按鍵的共同點在于,它們不僅支持錄音、手電筒等傳統功能,更成為AI能力的系統級入口,例如OPPO的AI閃記和同聲傳譯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即將發布的vivo X300系列也被曝將加入類似設計。這種趨勢與八年前手機廠商的嘗試形成鮮明對比——當時小米、vivo等品牌曾推出實體“AI鍵”,但因語音助手識別能力有限,這些按鍵很快被淘汰。如今,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突破,手機廠商重新將“AI鍵”定位為多功能快捷入口,其核心價值在于將屏幕內容、相機取景或用戶語音等上下文信息直接交給AI處理。
以OPPO為例,其快捷鍵主打“AI閃記”功能:用戶按下按鍵后,系統會自動抓取屏幕內容,AI進行結構化分析(如提取時間、地點、行程等),并生成可跨設備同步的記憶卡片。這種設計將傳統的“所見即所得”升級為“所見即處理”,例如一鍵保存航班信息時,AI會主動彈出“新增日程”或“導航”等建議動作。
不同廠商對“AI鍵”的定位存在差異。Nothing的Essential Key通過Essential Space功能,讓AI自動整理手機屏幕信息;蘋果則利用視覺智能技術,使AI能通過攝像頭理解現實世界并提供服務。但總體而言,當前“AI鍵”的設計呈現三大特點:支持手電筒、相機等傳統快捷操作;具備AI上下文處理能力;作為系統級入口深度嵌入操作系統。
然而,實體“AI鍵”的推廣仍面臨挑戰。一方面,AI功能尚未成為用戶的核心使用場景,多數用戶仍以拍照、社交、游戲為主,AI修圖、聊天等功能的日常使用頻率較低。另一方面,若AI識別不準或響應遲緩,實體鍵可能重蹈八年前“有鍵無用”的覆轍。對此,廠商通過“雙重角色”設計平衡通用性與未來性:例如華為采用雙擊觸發方式,將電源鍵、AI鍵與語音助手功能整合;蘋果、OPPO的按鍵則同時支持傳統快捷操作與AI功能。
從用戶交互角度看,實體鍵的優勢在于物理反饋強、誤操作少,且能明確操作路徑。對于廠商而言,這顆按鍵不僅是交互方式的創新,更是爭奪AI入口心智的戰略布局。當前,各家廠商的“AI鍵”體驗仍有優化空間,例如視覺智能功能的普及、多模態模型的應用等。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AI技術成熟和系統整合深化,實體“AI鍵”有望從低頻功能觸達工具,演變為用戶與AI交互的核心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