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市場近年來流行“首發價”策略,廠商通過首銷期間設置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刺激消費者盡快下單。然而,這種模式也帶來了明顯的弊端——首銷期結束后,產品銷量往往出現斷崖式下跌。對于消費者而言,失去首發價意味著實際購買成本上升,只有對價格不敏感的用戶或品牌忠實粉絲才會選擇繼續購買。
面對這一困境,部分廠商開始調整策略。以小米最新發布的紅米Note15 Pro+為例,這款8月21日上市的新機,起售價定為1999元,但首銷期間直接降價100元至1899元。頂配版16GB+512GB衛星消息版本原價2499元,首銷價則降至2399元。然而首銷期結束后,產品迅速恢復原價,但市場反應顯示,這一價格調整并未帶來預期的銷量增長。
令人意外的是,距離發布不足一個月,小米再次將全系版本價格下調至首銷水平。目前,頂配版仍以2399元的價格銷售,這一舉動讓部分以原價購買的消費者感到“吃虧”,但同時也為錯過首銷的用戶提供了二次入手機會。從市場反饋來看,此次價格回調有效提升了產品競爭力,尤其是對于注重性價比的消費群體。
從產品本身來看,紅米Note15 Pro+的耐用性升級堪稱亮點。其采用與高端旗艦同款的龍晶玻璃,抗摔性能較上一代提升十倍;背板使用超韌玻纖材質,在減輕重量的同時增強了抗沖擊能力。產品通過IP66至IP69K防水認證,可應對雨水、灰塵甚至熱水潑濺,對于戶外運動愛好者或工作環境復雜的用戶而言,實用性遠超單純的設計美感。
影像能力是這款機型的核心優勢之一。在同價位段中,紅米K80系列、iQOO Neo10系列和一加Ace5系列普遍在影像配置上有所妥協,而Note15 Pro+則搭載了光影獵人800主攝傳感器,配合5000萬像素2.5倍長焦鏡頭,并支持AI畫質修復和魔法消除功能。盡管與頂級旗艦存在差距,但其影像表現已接近旗艦機型的水準,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創作可能。
屏幕與續航方面,這款機型同樣表現突出。6.83英寸1.5K四曲屏采用順滑的邊緣過渡設計,兼顧視覺體驗與操作舒適度,同時支持護眼調光和萊茵認證。唯一不足是屏幕尺寸較大,對小手用戶不夠友好。續航方面,7000mAh電池可滿足輕度使用兩天一充的需求,90W快充和22.5W反向充電功能則進一步提升了實用性,甚至可臨時充當移動電源。
性能配置上,紅米Note15 Pro+搭載驍龍7sGen4處理器,定位中端市場。對于日常使用和主流游戲而言,其性能完全夠用,但高強度手游玩家可能會覺得稍顯不足。不過考慮到價格因素,這一取舍具有合理性。產品還內置澎湃T1S信號芯片,優化WiFi、藍牙和GPS表現,頂配版支持衛星消息功能,并配備多功能NFC和紅外遙控,功能覆蓋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