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售價二三十萬的智能汽車,本應是科技與品質的完美結合,卻因車內一聲突兀的異響,引發了跨越產品、品牌與價值觀的激烈討論。當“馬銳拉”等車主在社交平臺上傳異響視頻時,這場始于質量問題的爭議,迅速演變為對小米汽車品控體系、售后服務乃至品牌價值觀的全面審視。
多位車主反饋的“哐啷”聲,經技術分析指向門板塑料件與金屬結構的共振問題。這種看似基礎的裝配工藝瑕疵,在閆闖等車評人看來卻具有象征意義——他們指出,十年間中國汽車工業鮮見此類低級失誤,而小米作為跨界新勢力,在追求“科技感”與“營銷點”的過程中,可能忽視了汽車制造最核心的工藝穩定性。這種質疑并非首次出現,此前閆闖就曾批評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機蓋設計存在空氣動力學夸大,以及“車規級紙巾盒”等營銷話術缺乏實質創新。
爭議的爆發具有典型的社交媒體傳播特征。9月10日,車主“馬銳拉”的長文投訴成為導火索,次日閆闖的轉發與“價值觀不合”的聲明,將個體維權升級為公共事件。輿論場迅速分化為三大陣營:車主群體通過大量異響視頻形成“受害者聯盟”,指責售后僅用減震材料敷衍;閆闖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圍繞其過往經歷展開道德辯論;小米粉絲則以“售后響應迅速”“新品牌需包容”等理由構建防御體系。這種多維度的爭論,使得原本單純的產品缺陷討論,演變為涉及品牌信任、行業倫理的復雜議題。
信任危機在廠商與用戶的認知錯位中持續加劇。對消費者而言,二三十萬的購車支出不僅是對產品的購買,更是對品牌長期安全承諾的信任投票。當用戶發現異響可能影響行車安全時,小米官方閃爍其詞的態度與雷軍直播中的輕松姿態形成強烈反差。這種“事不關己”的應對方式,遠比物理瑕疵更令用戶心寒。對比理想汽車在電機故障時的主動召回策略,小米的危機處理顯得尤為被動。
市場對信任危機的反應已開始量化顯現。部分二手車商悄然下調YU7車型售價,擔心長期口碑受損導致車輛滯銷。這種變化折射出汽車消費的特殊性——與快消電子產品不同,汽車作為承載家庭安全的大宗商品,其價值不僅體現在物理屬性,更取決于品牌能否持續兌現安全承諾。當異響問題與售后態度共同動搖用戶信任時,車輛便從保值資產轉變為潛在負擔。
這場爭議為跨界造車者敲響警鐘:在智能汽車時代,技術參數與營銷話術固然重要,但傳統汽車工業積累的工藝嚴謹性與服務責任感同樣不可或缺。當問題出現時,企業能否以真誠態度直面消費者,或許比消除物理瑕疵更能決定品牌的長遠發展。畢竟,用戶可以修復一輛車的異響,但重建信任需要遠為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