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簡七讀財” ,發(fā)送消息“ 理財 ”
小白輕松入門~
晚上好呀,我是簡七編輯部的衛(wèi)星~
今天在公交車上,偶然聽到兩個大爺聊股票,那叫一個眉飛色舞。
這場面,真的好久沒見到了
瞅了眼股市,今年A股、美股都在新高,全球股市一片紅火,牛市好像真的來了。
不過,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卻有句話讓人深思:「牛市是普通投資者虧損的主要原因。」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反直覺?牛市不是應該賺錢的好時候嗎?
今天咱們就通過一個300年前的故事,來聊聊這背后的道理。
01 連牛頓都栽過的跟頭
故事的主角,是大物理學家牛頓。沒錯,就是那個發(fā)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
18世紀初,有家叫南海公司的企業(yè)特別火,是當時的「明星股票」。
牛頓早在1712年就是股東了,1720年初又加倉了一點,但接下來的操作,堪稱教科書級的「反面教材」:
第一步:理性賣出。
4月和5月,牛頓以350英鎊左右的價格賣出,投資翻倍。
這波操作,挺完美的。
第二步:眼紅追高。
可股票賣出后立馬飆升。
見到周圍有朋友賺了大錢,牛頓坐不住了,6月,以700英鎊的價格重新殺入。
此時的股價,是他賣出價的兩倍。
第三步:瘋狂加倉。
8月下旬,他賣掉了手頭的債券,又追加買入南海公司的認購期權。
等到泡沫破裂后,牛頓的這筆投資虧了80%,至少損失2萬英鎊(相當于現在400萬美元),白打十年工*。
*牛頓當時是皇家造幣廠廠長,年薪約2000英鎊。
從此,牛頓再也不允許任何人在他面前提「南海」二字,還留下了那句名言:「我能計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
02 聰明人為什么會犯糊涂?
財經作家茨威格總結,作為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者,牛頓經歷這輪泡沫后,肯定深諳「金融引力第一定律」:
有升必有降,升得越高,跌得越慘。
他的經歷,其實反映了投資中的三個典型陷阱:
陷阱一:被近期表現沖昏頭腦
心理學上有個「近因效應」,就是我們容易被最近發(fā)生的事情影響判斷。
看到股票漲,就覺得會一直漲;看到跌,就覺得要崩盤。
但投資市場是有周期的,就像四季更替。你不會因為夏天熱,就覺得永遠是夏天。
牛頓明明賣出時覺得「夠了」,可看到股價2個月翻倍,加上周圍人都在賺錢,就忍不住沖了進去。
陷阱二:越漲越買
這個邏輯聽起來就不對。買東西咱們都知道便宜點好,可投資上卻容易反著來。
研究顯示,如果牛頓能「買入并持有」,從1712年一直持有到1723年(泡沫破裂后股價穩(wěn)定)賣出,年化收益能達到6.5%,還是相當不錯的。
可惜他在高位追漲,把成本推高,最終從盈利變成巨虧。
陷阱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早期的牛頓其實是資產配置達人,絕大部分的錢,放在穩(wěn)穩(wěn)的國債上。
但南海泡沫最瘋狂時,他把近一半的身家,押在這一只股票上,從謹慎投資者變成了投機者。
03 股市漲了,怎么做?
看完牛頓的教訓,咱們能學到什么呢?這里給你3個小貼士——
第一招:做好資產配置
格雷厄姆有個經典原則:股票和安全資產(現金、債券基金等)的比例,保持在25%-75%之間。
愛冒險一點,股票也別超過7成,不想承擔太多波動,最好也有2成股票「打底」。
比如你有30萬可投資產,想讓股票占比三成(9萬)。
現在股票漲到15萬,占比變成五成了,就可以賣掉點,重新調回三成的比例。
這樣做的好處是:強制你高賣低買,而不是追漲殺跌。
第二招:投資指數,省心又省力
很多人喜歡跟大盤比收益,既然如此,不如直接「躺平」,投資指數,比如A股的滬深300、美股的標普500。
一來,指數有一套選股規(guī)則,定期調整,咱們不用操心。
二來,指數買的是一籃子股票,波動比個股小,心態(tài)更平穩(wěn)。
第三招:堅持計劃,別被情緒左右
最近有朋友問:牛市來了,要不要追加定投呢?
看完牛頓的故事,估計你已經有答案了。
上漲時追加定投,會確定性地抬高成本。一旦市場回調,那滋味可真不好受。
比起一時興起加倉,更重要的是制定一個自己能堅持的長期計劃,踏踏實實地執(zhí)行下去。
能做到這一點,你就跑贏大多數投資者了
04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說過:「我們標題中的'聰明',更多是一種性格特質,而非大腦特質。」
牛頓雖然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之一,但按格雷厄姆的定義,他或許不算是聰明的投資者——因為他讓自己沉浸在了其他人的興奮之中。
所以下次聽到周圍人聊股票,記得提醒自己:保持理性,堅持計劃,做時間的朋友。
畢竟,真正的財富增長,從來不是靠追風口,而是靠堅持正確的事情。
對啦,如果你想建立一套自己的投資體系,歡迎掃碼免費參加咱們的3天「夏日“躺賺”計劃」,試著用基金「錢生錢」,賺到「第二份工資」~
加入簡七VIP,提升經濟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