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Sight 王言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圍繞香港這個全球物流樞紐做文章。
近日,菜鳥宣布,香港供應鏈中心全面開放,面向全球品牌及商家提供服務。根據媒體報道,該中心位于香港,提供全球轉運、跨境B2B與B2C倉配一體化服務,支持快消品、3C數碼、食品等常規商品以及帶磁、帶電等特殊品類。
而在不久前,另一家物流企業順豐在香港的業務則出現新變數。近日,有媒體報道稱,順豐CMO徐本松被降職調任,新任CMO由順豐集團原CIO耿艷坤接任。
業內有傳言稱,這一人事調整可能與6月底順豐終止與拼多多在香港合作一事有關。雙方關于香港集運物流服務的合作結束的原因,可能是費用結算沒有到位。而更換香港的物流合作伙伴,拼多多或許期望實現更靈活以及更具成本效益的配送模式。
眼下,香港本地電商發展迅速,消費者對內地商品的購買需求大幅增長,內地市場對港產商品的興趣也不斷提升,雙向物流量持續攀升。
但另一方面,即便是在香港這個相對藍海的市場,各家電商也開始打出和內地類似的價格牌。在此情況下,物流企業想要實現拓展業務與控制成本之間的平衡,其實并不容易。
反向海淘的藍海
隨著內地電商增量放緩,對物流企業來說,香港市場不僅仍是有待開拓的增量市場,其國際貿易樞紐的地位,也被物流企業視為加速全球化的重要跳板。
近些年,海淘的趨勢,已經逐漸由商品通過香港這個中轉站流向內地轉變為內地的商品輸送至香港。Statista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25年,香港地區的電商用戶數量將達到650萬。
而隨著“反向海淘”的興起,香港物流短板隨之顯現,相應的配送需求也開始爆發。Statista預計,2024年香港在線配送市場收入總額將增長12.2%至287億元,其中非餐飲類別的在線配送收入將達到221.8億元,且在2025年保持11%的增長。
除了電商平臺打出低價牌之外,作為承接香港電商需求的物流主力軍,淘寶系物流公司菜鳥,以及早已在香港上市的順豐存在感越來越高。
2024年10月,拼多多推出香港包郵服務,由平臺補貼消費者香港段運費。這期間,香港順豐也是拼多多指定合作集運服務商之一,用戶選擇其服務也可享受內地免費運送到港等優惠。而在一年前的2023年10月,順豐早已宣布全面集運服務,將為港澳地區用戶打造“全港可上門,最快當日達”的服務體驗。用戶在上午10點前合單,當日晚間便能收貨。
2023年7月,菜鳥宣布在香港地區率先推出“次日達,晚到必賠”服務。從內地菜鳥集運倉發出的包裹,最晚第二天可送達香港的自提點或用戶手中。
總體看,兩大物流巨頭在香港的業務高度重合,均在當地提供全球轉運、跨境B2B與B2C倉配一體化服務,支持多種商品品類,在跨境電商物流領域,二者也都服務于眾多商家。
根據官網資料,順豐目前在香港的站點已經超過140個,員工超過3800人,提供跨境、倉儲、展會、校園、醫藥、同城急送以及媒介等多元服務,其中網點、車輛、員工數量以及收派貨量均居當地第一位,可以實現30分鐘快速到達全香港交通樞紐。
菜鳥則憑借背靠阿里平臺等優勢,在短時間內聚合各類資源。根據官方數據,過去幾年,菜鳥已建立了覆蓋全香港的約1000個自提點柜網絡,并為本地電商賣家及消費者提供“次日達”物流解決方案和寄件服務。依托香港eHub的智能化設施和持續完善的全球供應鏈網絡,菜鳥可實現“中國至全球核心市場五日達”等服務。
不難發現,面對香港物流市場這塊蛋糕,不論是順豐,還是菜鳥已經成為當地不容忽視的因素,雙方都在不斷增加在香港的自提點數量,優化末端配送網絡的覆蓋和運營時間。而從兩大巨頭同時打響時效戰,嘗試獲取先發優勢的情況看,香港物流戰事將持續升級。
優勢被擠壓
作為均在國內耕耘多年的物流巨頭,順豐和菜鳥各自的優勢不盡相同。
順豐是國內高端快遞市場的佼佼者,長期的運營使其在香港積累了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戶信任度。同時在時效性方面,順豐能實現諸如“全港可上門,最快當日達”的時效。
菜鳥作為淘系電商官方集運平臺,背靠阿里的電商和渠道資源,能在短時間內覆蓋市場,并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更貼合電商購物流程的物流服務。同時,作為淘系電商官方在香港的集運平臺,菜鳥也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
據了解,2023年以來,菜鳥陸續為香港的淘寶用戶推出輕小件6元直送香港、本地退、自提點APP極速取件、免除上門住宅附加費等服務。而在7月11日,菜鳥主動掀起一輪價格戰,宣布菜鳥APP運費降至500g/2.9元,為全香港新低。
需要指出的是,當前的香港物流市場,在一系列電商平臺祭出低價策略的情況下,物流企業定價的高低,直接影響電商平臺與其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在這一背景中,順豐失去了拼多多這一重要合作對象,則直接讓其在當地面臨單量下滑的壓力。
而在此時,作為順豐的重要競爭對手,菜鳥對于香港市場的持續加碼,無疑進一步加劇了順豐的競爭壓力。
通過聯動淘寶等電商平臺,承接對價格敏感的電商訂單,以及布局線下網絡這種 “低價+時效+生態協同” 模式,菜鳥分流了原本可能流向順豐的潛在客戶。
而在順豐、菜鳥之外,截至目前,京東快遞、極兔等物流企業也在積極布局香港電商市場。愈發擁擠的市場,也讓各家企業不斷增強在末端配送以及價格等方面的優勢。
國際化壓力
對于國內物流企業而言,香港市場也是其國際化戰略的重要起點。
香港位于東南亞與東北亞航線的交匯點,既是連接中國內地與全球市場的 “超級跳板”,也是輻射亞太、對接歐美市場的核心樞紐,承接著大量內地貨物的中轉與集散任務。
對于物流企業而言,香港也是自身全球化戰略的重要支點,布局香港可依托其世界級港口和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構建“內地倉儲-香港轉運-全球分撥”的鏈路。
以順豐為例,目前,細分看,順豐的業務可以分為七個板塊,分別為時效快遞、經濟快遞、快運、冷運及醫藥、同城即時配送、供應鏈及國際和其他非物流業務。
而時效快遞和供應鏈及國際業務,是目前順豐兩個最大的營收板塊。2024年,時效快遞板塊的營收為1222.06億元,占總營收的42.97%。而供應鏈以及國際業務一直承擔著順豐尋找業績增長點的重任。2024年,該業務板塊實現營收740億元,占營收的26.02%。
而作為國際物流樞紐,香港市場在順豐供應鏈及國際業務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方面,順豐在香港的倉儲、運輸等固定成本需通過持續不斷的訂單量攤薄,當地市場的訂單,也時刻影響著其單票成本。另一方面,訂單量的調整,也可能導致規模效應出現變化,其毛利率可能進一步收窄。
順豐在香港的物流能力是其參與國際電商生態的重要籌碼。其在當地的業務進展,影響著自身在整個生態鏈條的話語權,以及國際資源協同效應。
一直以來,國內物流企業的國際化業務,都是與中國的跨境電商、制造業企業的出海協同進行。但同時,疊加國際貿易紛爭等因素,國際物流市場競爭激烈,各家企業在價格、成本等方面均面臨較大壓力。
財報顯示,2025財年,菜鳥實現營收1012.72億元,同比增長2%,主要由跨境物流履約解決方案的收入增長所帶動。
2025財年,菜鳥的經調整EBITA為3.02億元,相較2024財年下降78%,主要是由于跨境物流履約解決方案的利潤下降所致。
即便市場增長放緩,各個物流企業依然在嘗試掘金。
從去年到今年初,菜鳥的多項平臺物流服務交還到了電商平臺,自身全面聚焦國際物流與智慧物流技術兩大核心板塊,主力向市場化突破。
另外,有媒體于今年6月報道,菜鳥在經業務調整后,實現了單月盈利水平超預期的突破。
在失去拼多多訂單的同時,順豐也在資本市場補充彈藥。6月26日,順豐宣布通過折價配股再融資約59億港元。本次募資也延續了順豐此前赴港IPO意圖,包括不斷提升自身國際跨境物流能力,研發先進數字化解決方案,以及加強完善物流網絡和服務等。
可以預見的是,快遞巨頭們掀起的這場關乎效率、利潤的爭奪戰,將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