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江西江特電機(SZ002176)股票停牌。此前一晚公司宣布,實際控制人朱軍、盧順民正籌劃公司控制權變更事宜,預計公司股票停牌不超過2個交易日。截至停牌前,公司股價報7.74元,總市值達132.1億元。
第二次謀劃控制權轉讓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江特電機第二次籌劃控制權轉讓事宜。2024年公司也找到了戰略投資方贛鋒鋰業,但是之后因牽扯內幕交易案,該收購計劃被迫終止。如今再次尋找新買家,與公司業績不佳有直接關系。
官網顯示,江特電機是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智能電機產品及鋰產品于一體的國家電機行業骨干企業。公司總部位于鋰電新能源發展基地、被稱為“亞洲鋰都”的江西宜春,下屬子公司、分公司30多家,產業分布在國內江西、天津、浙江等省市及境外德國等地區,經營業務涵蓋電機、鋰礦采選與深加工等行業。
根據年報,江特電機主營業務包括兩個板塊:鋰產業和智能機電產業。近兩年公司業績連續虧損。2024年,江特電機實現營業收入21.03億元,同比減少24.86%,歸母凈利潤虧損3.19億元。
江特機電鋰產業有優勢,公司在宜春地區擁有多處采礦權和探礦權,資源價值巨大。經過10余年的耕耘,下屬宜春銀鋰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效低成本鋰云母提鋰技術,利用鋰云母制備碳酸鋰的硫酸鹽焙燒工藝處于國內一流水平,是鋰云母制備碳酸鋰國內行業標準起草單位。
江特電機的智能機電產業正在風口上。公司在機電行業沉淀60多年,隨著人形機器人板塊的興起,江特電機的伺服電機成了人形機器人中最常用的一類電機。全資子公司江西江特、天津華興、杭州米格均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尤其是杭州米格的核心產品成為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的一環,跟上了市場風口。其通用伺服電機、主軸伺服電機、步進電機、新能源汽車和風電變槳電機,以及驅動器等擁有市場潛力。杭州米格年產約100萬臺,市場占有量在機器人等自動化領域國產伺服電機行業名列前列。產品廣泛應用于機器人、繡花機、橫織機、數控機床等自動化控制領域以及新能源領域。同時,米格電機技術還得到了高等院校和大型企業的認可。
鋰價低迷導致業績虧損
在披露擬易主公告前夕,江特電機發布了業績預虧的公告。7月15日,公司預計2025年上半年的歸母凈利潤虧損9500萬元至1.25億元,而2024年上半年虧損6406.56萬元。同時,江特電機預計2025年上半年扣非后凈利潤虧損1.35億元至1.65億元,而2024年上半年虧損1.45億元。
關于業績變動,公司給出了兩個原因:其一,報告期內,公司進一步加大了電機板塊的研發和投入,有力地增強了電機產品的競爭優勢,電機板塊實現了穩步增長;其二,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導致鋰鹽板塊虧損。
針對此次江特電機實控人籌劃控股權變更的事宜,投資者最關注的是交易對象是否歸屬地方國資,尤其是宜春市國資委是否要接盤。又或者鋰電行業企業戰略收購江特電機的鋰礦資源。目前江特電機并未公布潛在買家是誰,公司公告稱,各方尚未簽署正式交易協議,相關事宜仍在進一步論證與磋商中,具體細節以最終簽訂的正式協議為準。
2024年年報顯示,江特電機的控股股東為江西江特集團,朱軍、盧順民主要通過間接控股江特集團,從而掌控江特電機。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江特集團直接持有江特電機14.12%的股份。目前,朱軍擔任江特電機名譽董事長,盧順民擔任江特電機董事。
業內人士分析稱,一般來講,控制權變更一般會伴隨治理結構調整,高管變更在所難免。也有可能影響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例如是否引入新的戰略投資者,或者剝離某些不盈利的業務。一旦引入國資等戰略投資者,往往能為公司注入資金、技術或市場資源,為企業未來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近年來,因為行業內卷,鋰價格持續承壓,逼近礦石提鋰最低成本6萬元/噸附近。江特電機曾在2022年迎來高光時刻,當年營業收入達65.72億元,同比增幅120.3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23.26億元,同比激增503.05%,這主要得益于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及碳酸鋰價格的上漲。此后,鋰價格逼近“一體化”礦石提鋰成本線,成本倒掛風險增加,部分企業開始宣布對其產能進行停產檢修。
江特電機的子公司宜春銀鋰近期也發布了停產檢修公告稱,為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確保生產設備后續的安全穩定運行,宜春銀鋰預計于2025年7月25日對生產線進行檢修,檢修時間約26天。
在碳酸鋰價格持續下跌、已接近生產成本線的情況下,這種停產穩價的策略很常見。然而,鋰價不振,給企業帶來的陣痛很深。目前正處于“磨底”時刻,江特電機能否通過更換新東家走出低谷,目前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然而,不確定性在于,“新東家”到底要側重鋰業務還是智能電機業務,也決定著這家公司未來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