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天文學家們借助全球頂尖的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了一顆前所未有的奇特恒星,這顆被命名為“宇宙獨角獸”的天體,編號為CHIME J1634+44,它的發現徹底顛覆了科學家們對旋轉死亡恒星及其周圍環境的認知。
CHIME J1634+44不僅是最明亮的長周期射電暫現源(LPT),還擁有最強的偏振特性。它的輻射脈沖呈現出一種令人驚嘆的規律性,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編排的樂章。更令人震驚的是,這顆天體的自轉速度竟在持續加快,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此類現象。
藝術概念圖中的CHIME J1634+44,以其獨特的魅力閃耀在宇宙中,成為已知最明亮的LPT。它的爆發周期獨特,既有14分鐘(或841秒)的短周期,又存在一個長達4206秒(70分鐘)的次級周期,這一周期恰好是短周期的五倍。科學家們推測,這可能暗示著一個雙星系統的存在,其中一顆天體環繞著中子星運行。
然而,關于CHIME J1634+44的本質,科學界卻存在著分歧。綠岸天文臺的董豐秋團隊認為,其核心是一顆中子星殘骸,而荷蘭射電天文研究所的桑妮·布洛特團隊則更傾向于白矮星的解釋。盡管雙方意見不一,但都承認這顆LPT展現出的異常特性對現有天體物理理論構成了嚴峻挑戰。
這次跨國合作的發現頗具戲劇性。一切始于一次學術訪問,微引力透鏡探測方法的倡導者武日科夫斯基教授提議開展波立聯合研究項目。通過分析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并結合地面觀測進行驗證,科學家們最終鎖定了這顆神秘天體。維爾紐斯大學莫萊泰天文臺的望遠鏡群在這場觀測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中子星和白矮星作為恒星生命終結后的產物,它們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充滿了奧秘。當中子星或白矮星在雙星系統中存在時,它們可能會因為伴星的影響而經歷自轉加速的過程。然而,隨著它們的衰老,本應逐漸減速的自轉速度卻在CHIME J1634+44身上出現了反常的加速現象。
科學家們推測,CHIME J1634+44可能是一個由兩個天體組成的緊密雙星系統。當這兩個天體相互繞轉時,會釋放出引力波,導致它們逐漸靠近。這一過程中,雙星系統的軌道周期可能會縮短,這與之前觀測到的白矮星雙星系統軌道收縮現象相似。然而,CHIME J1634+44的射電暴發卻呈現出100%的圓偏振特性,這在中子星或白矮星爆發的輻射中從未被觀測到過。
CHIME J1634+44的射電脈沖總是成對出現,且僅在雙星系統中的死亡恒星自轉數周未爆發輻射后才會產生。這些脈沖對之間的間隔時間似乎遵循著某種精心編排的模式,蘊含著伴星觸發白矮星發射射電波的關鍵機制信息。然而,就目前而言,科學家們仍面臨著一個真正的天體物理學謎題。
CHIME J1634+44的發現不僅豐富了LPT的族群,更對現有的中子星和白矮星理論模型提出了嚴峻挑戰。這意味著宇宙中可能還存在大量類似天體等待科學家們的進一步探索。這一發現無疑為射電天文學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激發了科學家們對宇宙深處未知領域的無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