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車市蓬勃發展的背景下,緊湊級SUV細分市場卻呈現出復雜多面的景象。盡管新能源浪潮洶涌,但燃油車依舊在這一領域內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從消費者畫像來看,緊湊級SUV的主力消費群體集中在25至44歲的中年群體,尤其是31至40歲的消費者,占比高達38.3%。這一年齡段的人群往往事業穩定,家庭需求成為購車時的重要考量。他們追求的不僅是車輛的時尚與經濟性,更注重空間、安全性和實用性。相比之下,小型車消費者更加年輕化,偏好時尚元素,與緊湊級SUV的“穩重可靠”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中年消費者在選擇緊湊級SUV時,往往更傾向于燃油車。這并非因為他們對新能源車型持排斥態度,而是出于實際使用場景的考慮。緊湊級SUV通常需要滿足家庭出行、日常通勤、長途出游等多種需求,同時還需要具備應對復雜路況的能力。而新能源小型車則主要以城市短途通勤為主,在跨城出行和復雜路況下存在明顯短板。燃油車“即加即走”的加油方式,在長途旅行中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性。
然而,新能源車型并未因此氣餒,而是在積極尋找突破口。以比亞迪和吉利為代表的傳統車企,憑借DM-i和雷神EM-i超級混動系統,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熱銷車型。這些插混車型結合了燃油車和純電車的優勢,既保留了燃油車的續航便利性,又提供了純電模式的環保體驗。這種動力組合設計降低了消費者對技術變革的抵觸心理,成為從燃油車向純電車過渡的“溫和”選擇。
除了動力系統的創新,新能源車型在智能化方面也展現出了明顯優勢。它們采用集中式電子電氣架構,為高階智能功能提供了堅實的硬件基礎。2025年上市的緊湊級新能源SUV已普遍標配L2.5級輔助駕駛系統,高配車型甚至搭載了城市NOA功能。相比之下,同級燃油車受限于傳統機械平臺,智能化水平明顯滯后。新能源車型在智能座艙方面的體驗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支持OTA升級和多屏聯動,而燃油車用戶則常抱怨車機卡頓、導航滯后等問題。
面對新能源車型的猛烈攻勢,燃油車并未坐以待斃。吉利、長安等車企采取了“燃油+新能源”雙線作戰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同時,合資品牌也在積極尋求與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技術合作,加速新能源化轉型。即便是被認為落后的合資品牌,也在通過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能源技術水平。
在這一輪汽車產業的變革中,無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燃油車,都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它們并非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在多元場景下共生共存。未來的車市形態將更加多元化,綠色化將成為核心趨勢。在技術融合與市場分化的雙重驅動下,汽車產業的“共生進化”將不斷重塑市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