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5年度中點,我國汽車產業的成績單亮眼:汽車產銷量首次雙雙突破15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率均達到兩位數。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在技術層面也取得了顯著進步,如電池安全性與智能駕駛技術的不斷革新。然而,行業內部普遍感受到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價格戰尤為激烈。
上半年,國內車市波瀾不斷。新能源車銷量激增,合資品牌經歷波折后迎來回暖。然而,市場并非一帆風順,哪吒汽車申請破產、小米SU7智能駕駛事故等負面事件相繼發生,給行業蒙上陰影。車市價格戰引發監管部門關注,最終被迫叫停。
價格戰自2023年起持續升級,至2025年上半年達到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僅前四個月就有超過60款車型降價,五月更是激增到百余款。雖然表面看為消費者帶來實惠,但實則對產業造成了深遠影響。監管部門終于出手,對價格戰亂象進行整治,旨在維護市場秩序。
與此同時,智駕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關注。上半年多起智能駕駛事故促使工信部召開會議,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的監管。此舉被視為官方收緊智駕監管的信號,旨在推動智駕技術的健康發展。
合資新能源車在上半年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廣汽豐田鉑智3X、上汽通用別克GL8陸尚、東風日產N7等車型相繼上市,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這些車型的成功,標志著合資品牌在新能源車市場的初步站穩腳跟,也顯示了其對傳統造車模式的顛覆。
在產業鏈層面,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提出的“車圈恒大”概念,引發了行業對系統性風險的關注。隨后,國內十余家主流車企集體承諾將供應商賬期壓縮至60天以內,形成行業自律。此舉對于長期飽受賬期問題困擾的汽車產業鏈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雷克薩斯中國獨資工廠的開建,標志著雷克薩斯正式開啟國產進程。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雷克薩斯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也顯示了其對中國電動化與智能化產業鏈的認可。未來,雷克薩斯國產車型將不僅供應中國市場,還將出口至日本及全球。
小米汽車YU7的上市,無疑成為上半年最引人注目的車型之一。其高規格配置與精準定價策略,贏得了市場的熱烈反響。開售三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一小時突破28.9萬臺,這樣的銷售速度在全球范圍內都堪稱罕見。
在合資燃油車市場,不少品牌也迎來了回暖。面對自主新能源產品的圍攻,合資燃油車通過推出全新設計、符合年輕化需求的產品,以及加快智能化進程,重新煥發了市場競爭力。然而,合資品牌的逆襲之路依然漫長。
東風與長安的合并計劃雖然最終告吹,但這一事件也引發了行業對汽車企業重組的思考。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重組需要謹慎考慮管理整合、利益協調以及品牌戰略重塑等問題。
隨著國內價格戰難以為繼,出海成為車企銷量增長的關鍵。香港作為內地車企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跳板,吸引了眾多中國車企參展。比亞迪、小鵬、廣汽、上汽等車企紛紛加速在香港市場導入右舵車型,并掀起開店熱潮。
哪吒汽車的破產申請,無疑是上半年最令人痛心的消息之一。這一事件再次凸顯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殘酷性。哪吒汽車因技術研發投入不足,逐漸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最終走向破產。這一事件也給行業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