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新能源車市場,寒意逼人,曾經的熱銷景象不再。電動車銷量突現滑坡,與前一年同期相比,零售量下降了近6個百分點,與前一月相比也減少了近6個百分點。這一變化不僅標志著增速放緩,更預示著庫存問題日益嚴峻。
面對市場的驟變,包括理想汽車、特斯拉在內的一線品牌紛紛祭出價格戰的大旗,試圖以降價換取市場份額。理想汽車更是豪擲近5億元資金進行促銷,然而,這一舉措卻如同燒錢游戲,極大地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讓企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電動車行業的昔日輝煌,如今卻成了殘酷競爭的修羅場。一位不愿具名的頭部車企高管自嘲道,他們現在是在賠本賺吆喝,表面看似風光,實則賬本上一片慘淡。這場看似熱鬧的競爭背后,是企業利潤的持續流失。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內市場的價格戰尚未平息,海外市場又添變數。曾經被視為電動車行業藍海的海外市場,如今也陰云密布。歐盟近期對中國電動車加征了高達38.1%的臨時反補貼稅,這無疑給中國電動車的出口之路設下了重重障礙。其他國家也在悄然提高關稅,使得中國電動車在海外市場的成本優勢被層層削弱。
面對內外交困的嚴峻形勢,國家層面的產業扶持政策也在悄然調整。從過去的全面撒網式扶持,轉變為精準滴灌核心技術和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轉變旨在避免寶貴的財政資源被無謂的內耗所消耗,同時也提醒市場參與者應擺脫低水平的競爭。
業內專家對此發出警示,當前的新能源車市場已不再是爭奪王位的擂臺,而是一片無差別絞殺的戰場。如果繼續依靠價格戰來爭奪市場份額,只會拖垮整個產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轉變競爭方式,從低價競爭轉向高質量競爭。
中國新能源車的突圍之路,需要行業內的企業攜手共進,共同提升技術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國內市場也亟需實現從低價競爭向高質量競爭的轉變。政策信號已經明確,淘汰燃油車可以暫緩,但技術發展必須加速;賠本內耗必須終止,行業格局的重塑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