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汽車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車推廣上存在顯著的數據偏差。從2016年至2020年,各車企申報的新能源汽車推廣總數高達75,814輛,但經過審核后,實際核定的推廣數量僅為54,089輛,存在較大差距。在資金方面,車企申請的總清算資金約為29.3億元,而應清算的補助資金縮減至約20.7億元,相差約8.6億元。
詳細分析各車企情況,比亞迪是連續五年獲得補助的廠商之一,年均補助金額達到376萬元,2019年更是高達811萬元。然而,在初步審核后,實際獲得補貼的車輛數量減少了近5000輛,補貼金額相應減少了約1.42億元。長安汽車的情況類似,年均補助約為148萬元,審核后車輛減少約438輛,補貼金額減少約1327萬元。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年均獲得補助1.24億元,但審核后車輛減少約2776輛,補貼金額減少約9700萬元。奇瑞汽車同樣面臨大額補貼削減,超過1.4億元,特別是在2016年,有6411輛車型因“儲能裝置型號不符”被取消補貼資格,涉及金額高達2.88億元。相比之下,特斯拉在2020年首次參與補貼申報,538輛申報車輛及約1120萬元補貼均順利通過審核。
這一系列數據揭示出,部分車企在補貼申報流程中存在明顯的問題。比亞迪和奇瑞并非首次因補貼問題被削減補貼,早在幾年前,奇瑞就因車型行駛里程不達標被削減補貼,比亞迪也因關聯方閑置車輛問題被削減補貼。此次工信部的嚴格審核,不僅是對過往問題的追溯,更是向整個行業發出了明確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