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bilibiliworld是一個好展會,也是一門好生意 。
展館全開的四葉草容納了40萬的人流量,世界上的社交媒體都在議論這空前的規模;全國抵滬機票訂單上漲50%,附近酒店預訂量同比去年上漲近5倍,相關文旅訂單上漲35%。作為分會場,建筑面積僅1萬平方米的百聯ZX創趣場三天客流超24萬、銷售同比增長31%。
從20萬人次到40萬人次參展,bilibiliworld只花了三年時間。
在上海,內容創作者們總能找到屬于他們的機會。不止在某個展會的三天,也不止在人民廣場、南京東路和漕河涇開發區。
14年前,三個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在宿舍里,立下了“技術宅改變”世界的夢想,9年后,他們做出了《原神》;12年前,在上海復興中路的一間居民樓里,誕生了如今和全世界分享生活的小紅書。
上海從來不缺少類似的故事。B站數據顯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近400萬創作者在此揮灑才華,展現出內容生態的強大生命力。年輕人們來到上海,找到商業機會,最終用講故事的方式,將熱情、夢想與現實的商業、資源鏈接起來,頭上的月亮和腳底的六便士,不只是二選一的關系。
說到底,來到上海,這個或許是國內離錢最近的地方搞內容創作,“搞錢”是一件不必諱言的事情。b站拿到職業經理人陳睿的投資,走上商業化的車道;米哈游從100萬的天使投資起家,撬動起一個二次元游戲的米家宇宙。有錢作為資源的活水,創作的熱情與靈感,也會涌流起來。
而今,上海亦有更多的地方在為新的故事提供機會。就在近期,在不少內容創作者夢開始的楊浦區,大學路、大廠旁,建起了新的“V聚場”,為“網絡大V”集聚準備好創作秀場;徐匯區官宣了“元界Neo World”元宇宙街區,在漕河涇開發區虹梅街道打造長1.9公里、輻射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二次元游戲街區;黃浦區則依托小紅書這一大樹,鏈接起更廣、更多元的內容創作者生態。
講故事,賺錢,在上海,這不是一個問題。
02
事實上,內容行業有個殘酷的真相:單靠情懷很難養活創作者。
把創意變成錢,只靠用愛發電遠遠不夠。持續優質的創作產出,需要穩定的投入,自然也期待足量的反饋。換句話說,得有“獲得感”。
在上海,這種獲得感有很直接的體現。
昨天推出的《上海市關于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就明確提出,對講好上海故事、中國故事且有較大影響力的,單項內容市級層面最高給予10萬元獎勵;對開展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相關應用場景建設的主體,給予項目總投資最高30%、不超過2000萬元支持。
搞錢,上海是專業的,這的確是真金白銀的支持。
不過,在錢這件事上,上海的優勢還不止于此。在內容創作領域,上海的專業性更體現為把創意高效轉化為商業價值的能力。
無論是網絡博主、UP主、種草師,還是各種新title的互聯網內容創作者,單打獨斗的“個體戶”居多,團隊規模也不會很大,他們往往對成本投入高度敏感。
從硬件成本的角度來說,很可能“沒設備、沒場地”就能把小團隊的創意卡死。針對這個痛點,上海打造了共享設施和空間,提供給創作者使用。比如最近開放的楊浦“V聚場”,就是通過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創作的門檻也隨之降低。
這種創作空間,不局限于一時一地。視野打開,上海整座城市都可以成為創作的資源。
《若干舉措》已明確,推動全市地標景區、文博場館、特色街區、時尚空間以及重大節展賽會等場景資源向創作者開放,提供創作便利。豐富又開放的創作“資源庫”,為靈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也讓有才華有想法的創作者能快速啟動,將創意高效地落地,轉化成好內容。
更關鍵的是,在上海,高密度的內容產業生態(表現為觸手可及的大廠資源)幫助創作者加快了創意變現的速度。
熟悉內容行業的人知道,平臺運營會根據主推的內容方向,給UP主或大V們提供選題參考,而離大廠及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越近,創作者獲取此類信息就更方便快捷,選題內容和潮流熱點的契合度就越高,自然更有市場“號召力”。
說到底,內容行業本質上也是一種銷售。好內容要賣得出去才有價值。“號召力”的另一端,是廣大愿意掏錢為內容買單的目標受眾。
這一點,也是上海的優勢。在這里,年輕人眾多,對新興文化形態接受度高,文化消費意愿也強,能夠支撐起穩定的內容市場需求。
03
當然,內容行業起來了,全國都在盯著這塊生意。不少城市虎視眈眈,搶人大戰也不是新鮮事。更不用說,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網絡的鋪就,縮短了時空距離,數字游民們,有了更多的棲居選擇。
一個尖銳的問題是,上海還不可替代嗎?上海該如何保持它的優勢?
答案總是,投資于人。
金錢的投資,已經無需多言,上海一直以來在做、在鏈接的,就包括這部分最實在的生存資源。
而更長久的投資,則是讓人發現人本的價值,對于內容創作這一充分依賴于人的主動性與價值驅動力的行業來說,城市如何能發掘人本身的價值,亦是一件要事。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在互聯網上當博主、UP主、大V,在一些傳統觀念里可能還是“不務正業”或“吃青春飯”,不算一份穩定的工作。而社會認同感缺乏的背后,是互聯網內容創作者職業發展路徑不明晰的現實困境。
對上海來說,想要爭取更多年輕人才來從事內容創作,講好城市故事,這恰恰是突破口所在。
上海此次推出的《若干舉措》,釋放了將優質互聯網創作者納入人才體系框架的明確信號。“滬九條”中有兩條都和創作者的個人發展直接相關,比如對優秀創作者予以落戶支持、納入職稱評審范圍等。
以實在的政策利好承認人本身的價值,給予互聯網內容創作者職業尊嚴和身份認同,也讓更多愿意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覺得有前途、有奔頭。自然,他們也會愿意用更高的創作熱情回饋城市,吸引更多創作者投身其中,從而形成良性互動。
而對城市來說,發展的過程,某種意義上也是人才的定義不斷擴寬的過程。很多時候,恰是那些無法被傳統框架分類歸納的“奇思妙想”,成為激發城市創新的新一行代碼。
有了人,有了創意,城市就有了想象力,城市的未來也就有了更多可能性。
原標題:《在離錢最近的上海做博主 | 上觀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