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日益普及的今天,一個名為“電車眩暈癥”的現象逐漸浮出水面,困擾著不少駕駛者與乘客。特別是在頻繁加減速、復雜彎道等駕駛條件下,這種由視覺與前庭系統感知沖突所引發的生理反應尤為顯著。雷軍近期宣布小米YU7推出的“暈車舒緩模式”,聲稱能將暈車發生率降低51%,此舉在行業內掀起了一場關于解決暈車問題的技術路徑之爭。
這場爭論的核心在于,是應該依賴算法補償的智能方案,還是依靠深厚的機械調校傳統技術來解決暈車問題。為了探尋答案,一場關于主流純電SUV的“抗暈”能力測試應運而生,東風本田S7、特斯拉Model Y、極氪7X三款車型參與了這場終極對決。
測試在專業試駕基地進行,模擬了城市擁堵、山路彎道、非鋪裝路面等多種典型駕駛場景。碎石路的顛簸、連續減速帶的沖擊、S形彎道的考驗,每一項都如同暈車者的噩夢。測試團隊還設置了反重力擺件、水畫布、鋼管風鈴等趣味道具,用以直觀展示車輛的穩定性。
在碎石路面測試中,以20km/h的速度行駛,特斯拉Model Y的空氣懸架雖能過濾大部分沖擊,但車身出現橫向擺動;極氪7X的CDC減震器展現出較強韌性,但后排乘客仍能感受到明顯的“余震”。相比之下,東風本田S7憑借其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結構,配合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的毫秒級調節,車內震感輕微,表現甚至不輸奔馳S級。
在連續加減速測試中,特斯拉Model Y的瞬間扭矩釋放讓部分試乘者出現暈車前兆;極氪7X的動力輸出雖線性,但能量回收系統在減速時產生的拖拽感依然明顯。而東風本田S7通過同源雙電機的扭矩矢量控制,優化動力曲線為漸進式輸出,試乘者反饋加速過程如同呼吸般自然。
專業儀器的檢測數據也支持了東風本田S7的卓越表現。其加速度變化率最低,角速度波動最平緩,這充分展示了傳統車企在機械調校方面的深厚底蘊。東風本田S7之所以能在測試中脫穎而出,得益于其五位一體的防暈體系。
在動力輸出方面,東風本田S7采用同源雙電機系統,動力響應迅速且扭矩輸出平順。工程師通過優化加速度曲線,有效減少了突兀的推背感,讓加速過程更加舒適。其FCD制動感知系統能夠預判制動需求,實現階梯式減速,避免了傳統電動車的“撞墻式”制動。
底盤架構方面,東風本田S7配備了前雙叉臂+后五連桿懸架,以及50:50的前后軸荷比,賦予了車輛卓越的動態平衡性。在加速、減速和轉彎時,車身姿態更加平穩,有效降低了暈車感。
ADS全時自適應減震系統也是東風本田S7的一大亮點。該系統通過多顆傳感器實時掃描路況,每0.002秒調整一次阻尼系數,確保車輛在不同路況下都能保持最佳的舒適性和操控性。無論是通過井蓋等突兀障礙,還是在高速彎道中行駛,系統都能迅速切換至合適的模式,提供穩定的支撐。
最后,東風本田S7的零壓感頭等艙座椅也是其抗暈車的一大法寶。座椅采用三層填充結構,表層抗菌抗病毒面料提供衛生保障,中層記憶棉貼合人體曲線,底層高彈海綿吸收路面振動。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乘坐舒適性,更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暈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