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張,一位對汽車市場頗為關注的朋友,在經過半年的深思熟慮后,最終決定購買了一輛二手燃油車,而非他一度傾心的新能源車型。面對眾人的不解,老張苦笑回應:“那些新能源車,技術宣傳得天花亂墜,可價格卻一年比一年高。不是說技術成熟就該降價嗎?”
老張的這番話,道出了新能源車市場的一個不爭事實。回想五年前,國產電動車的售價還相對親民,十萬元左右便能入手一輛不錯的車型。然而時至今日,同級別的電動車價格普遍攀升至十五萬元以上。技術上的成熟,似乎并未帶來消費者期待中的價格下探,反而像是一把無形的“鐮刀”,悄然割向市場。
第一把“鐮刀”,便是智能配置的溢價。當下的新能源車市場,激光雷達、自動駕駛等高科技配置幾乎成了標配。然而,這些看似高大上的配置,實則背后隱藏著高昂的成本。一顆激光雷達的成本就高達上千美元,一套域控制器的加價更是以萬元計。車企在配置上的堆砌,雖然打著“科技平權”的旗號,但最終這些成本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對于許多消費者而言,這些用不上的功能,無疑是一筆冤枉錢。
第二把“鐮刀”,則是供應鏈的瓶頸問題。在新能源車領域,核心技術如芯片、IGBT模塊等仍高度依賴進口。這不僅導致采購成本居高不下,也使得國產新能源車在成本控制上難以取得突破。盡管比亞迪等企業在電池技術上取得了顯著進展,推出了刀片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創新產品,但這些努力在短期內仍難以改變新能源車成本高昂的現狀。畢竟,在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占比仍不足三成的背景下,規模效應難以發揮,成本壓縮空間有限。
更為諷刺的是,政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新能源車市場的漲價風潮。早年間的補貼政策退坡后,為了保持利潤水平,不少車企選擇將車型定位高端化。于是,市場上出現了大量售價高達三十萬元的“國產新勢力”車型。這些車型依靠品牌溢價收割中產階層消費者,而所謂的環保、科技等賣點,不過成了漲價的幌子。
老張的選擇,無疑是對新能源車市場現狀的一種反思。在他看來,技術成熟并不意味著價格親民。當車企沉迷于堆配置、拼參數時,往往忽視了消費者的真實用車需求。相比之下,燃油車在成本透明、維修便宜等方面的優勢,顯然更符合老張這樣的普通消費者的需求。因此,老張用腳投票,選擇了更為實惠的二手燃油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