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在選擇電動汽車時展現出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低續航車型愈發受到青睞。這一現象在多款熱門電動汽車的銷量數據中得到了明顯體現。
回顧去年,諸如特斯拉Model Y、比亞迪海鷗、宏光MINI EV及元PLUS等車型,盡管電池容量并不算大,卻依然在市場上大放異彩。特斯拉Model Y以其60度電的電池包容量引領潮流,而海鷗和宏光MINI EV等車型,電池容量普遍在30kWh左右,銷量卻異常火爆,部分車型年銷量突破40萬臺大關。
進入今年,這一趨勢愈發顯著。吉利星愿連續兩月穩居中國乘用車銷量榜首,2月份銷量接近2.9萬臺,連比亞迪海鷗也望塵莫及。在傳統淡季取得如此佳績,足見消費者對低續航電車的喜愛程度。網絡上關于“續航焦慮”“充電焦慮”的討論此起彼伏,但到了購車時刻,消費者卻紛紛投向低續航電車的懷抱,這一現象著實令人費解。
探究其背后原因,首先從實際用車場景說起。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購車主要用于日常上下班代步。城市通勤,日均行駛距離往往在30km以內。一位朋友便是如此,家離公司僅10公里左右,駕駛續航300km的電車,一周僅需充電一次。即便是周末出游,提前規劃路線,途中充電也毫無壓力。因此,對于城市通勤而言,300km左右的續航已足夠滿足需求。
購車成本也是一大考量因素。目前,30kWh電池包的成本約為3萬元,能提供至少250km的續航能力。加上其他成本,低續航電車的售價普遍在5萬元左右。宏光MINI EV便是典型代表,續航約200km,價格親民,在中小城市廣受歡迎。這些地區,居民出行需求基本,電動車遇惡劣天氣不便,燃油車成本高昂,而幾萬元的小電車則恰到好處,價格低、用電成本低,非常適合日常代步。
許多家庭購車時,電車往往作為第二輛車存在。有了燃油車作為長途出行保障,第二輛電車更側重于滿足日常短途需求,對續航里程的要求自然降低。
市場方面,車企也在積極響應這一需求。小尺寸、低價格、短續航的電車越來越多,反映出車企對這一市場的敏銳洞察。畢竟,高端長續航電車并非人人所需。對于廣大普通消費者而言,價格實惠、滿足日常需求的低續航電車,才是理想之選。
由此可見,中國消費者偏愛低續航電車,是綜合考量實際用車場景、購車成本及家庭車輛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結果。這一選擇,既理性又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