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浪潮推動下,科技領域的兩大巨頭——微軟與英偉達,正朝著市值4萬億美元的新里程碑加速沖刺。
據最新財務數據顯示,英偉達的市值已攀升至3.89萬億美元的高位,而微軟也不甘落后,市值達到了3.71萬億美元,兩者均十分接近4萬億美元大關。這一驚人增長背后,是兩家公司在AI領域的深度布局與戰略押注。
英偉達,作為AI芯片領域的領頭羊,其業績的飛躍式增長得益于全球范圍內對AI芯片需求的爆炸性提升。過去三年內,英偉達的年銷售額實現了超過十倍的驚人增長,并且預計未來三年內仍能保持年均32%的高速增長態勢。大客戶穩定的資本支出計劃,進一步鞏固了英偉達在短期內芯片需求無憂的市場預期。
然而,英偉達的這種高度依賴AI市場的策略也暗藏風險。一旦AI行業的增長勢頭放緩,或者出現能夠替代英偉達芯片的新技術,公司的市場地位或將面臨嚴峻挑戰。今年年初,“DeepSeek”事件就曾導致英偉達市值在一周內驟降20%,為市場敲響了警鐘。
相比之下,微軟的AI之路則顯得更為曲折復雜。作為科技行業的巨擘,微軟在AI價值鏈中扮演著下游角色,其增長動力主要來自于企業和消費者對AI服務的溢價支付意愿。盡管Azure云計算部門的AI服務在最近一個財年實現了收入翻倍,達到約115億美元,但這僅占微軟總收入的4%,顯示出AI業務在微軟整體營收中仍占比較小。
微軟內部也面臨著不小的運營壓力。繼今年5月宣布裁員6000人后,公司近日再次確認將進行第二輪裁員,涉及9000名員工。盡管這是科技行業普遍采取的提升效率、加大AI投入的策略之一,但微軟在員工人均年收入方面仍落后于多數大型科技同行,僅略高于亞馬遜。據數據顯示,微軟需裁員近8.4萬人才能達到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效率水平。
更為棘手的是,微軟與OpenAI的合作關系也出現了微妙變化。OpenAI曾計劃轉變為傳統營利性公司,以擺脫與微軟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競爭對手的雙重身份。更令微軟擔憂的是,OpenAI在合同中保留了達到“通用人工智能(AGI)”門檻時限制微軟獲取其未來技術的權利,這可能對微軟的AI戰略構成重大威脅。雙方圍繞這一條款的談判已持續數月,至今仍未達成共識。
隨著AI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微軟與英偉達能否成功跨越4萬億美元市值的新門檻,將取決于它們在AI領域的持續創新與市場策略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