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繁忙的街道上,一輛豐田Mirai靜靜地駛過,其排氣管僅留下清澈的水珠,這一幕成為了氫能技術革命的生動寫照。近日,豐田公司宣布將在成都投資建設一座氫燃料電池研發中心,旨在2025年前實現關鍵零部件的本土化生產。這一舉措被行業觀察家解讀為豐田在中國氫能源汽車市場上的一次大膽押注,盡管去年中國氫車銷量僅為3000輛,但豐田卻雄心勃勃地計劃占據30%的市場份額。
豐田的成都項目被視為其在氫能領域的戰略反擊。據內部資料顯示,該研發中心將聚焦于膜電極、雙極板等核心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力求將成本降低50%。然而,挑戰同樣顯著:氫能車的普及高度依賴于加氫站網絡的建設,而中國目前80%的加氫站集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若基礎設施無法跟上,再先進的技術也可能難以落地,成為“展覽館的展品”。
值得注意的是,豐田在此次合作中攜手了億華通、重塑科技等本土企業。這種“技術換市場”的策略,不禁讓人聯想到特斯拉在上海建廠的先例。社交媒體上的大V“能源洞察家”戲謔道:“昔日以電池技術換取積分,今朝以氫能專利換取市場準入,豐田這招玩得真是溜。”
在供應鏈端,競爭已悄然升溫。濰柴動力剛剛成功交付了首臺300kW氫燃料電池發動機,而雄韜股份的膜電極良品率也攀升至98%,這些進展都可能改寫氫能領域的游戲規則。一位資深投資人指出:“氫能賽道從不缺明星企業,缺的是時間窗口。”
隨著電動車市場的內卷加劇,氫能能否成為下一個行業爆點?豐田的成都項目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這家跨國巨頭的焦慮與雄心。當前最大的懸念在于:中國本土車企是否會重蹈純電動車領域的覆轍,讓外資巨頭占據先機,還是能夠憑借更快的本土化進程奪回主動權?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正在建設中的加氫站里,藏在每一次技術迭代的細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