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折點。小鵬汽車掌舵人何小鵬近期頻繁發聲,預言2025至2029年間,汽車行業將迎來決定性的淘汰賽段,中國新能源車企將迎來一場深度洗牌與整合風暴。這一斷言,建立在對行業變遷史的深刻理解、當前競爭格局的精準把握以及對未來技術走向的前瞻洞察之上。
何小鵬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行業內部分專家的共鳴。同濟大學朱西產教授提出的“年產量若不足200萬輛,車企生存堪憂”的論斷,從側面印證了何小鵬關于行業集中度將急劇提升的看法。何小鵬更進一步指出,這場洗牌的速度與殘酷程度,或將超乎多數人的預想,企業需以雷霆萬鈞之勢,備戰這場關乎存亡的較量。
探究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五年將經歷劇變的背后,多重深層次因素交織。市場趨于飽和與增長速度放緩,成為觸發洗牌的首要誘因。何小鵬指出,隨著市場滲透率逼近極限(他預測中國自主品牌在國內新能源市場的份額將超過95%),車企間的競爭將愈發直接且白熱化,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車企或將首當其沖。
價格戰與技術戰的雙重夾擊,正悄然重塑行業競爭版圖。何小鵬觀察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已開始轉向“自動駕駛的比拼,而非價格的較量”,而傳統燃油車市場則深陷價格戰的漩渦。這種分化趨勢表明,行業競爭的重心已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技術實力的正面交鋒。然而,參與技術競賽意味著需要持續投入巨額資金——僅小鵬汽車在2024年智能駕駛領域的研發投入就高達35億元,高昂的門檻無疑將資源匱乏的車企擋在長期競爭的大門外。
規模經濟效應在汽車行業尤為凸顯。何小鵬反復強調,汽車行業本質上是一場“規模游戲”。隨著行業逐步成熟,生產成本、研發投入、渠道建設等均需依靠龐大的銷量規模來攤薄。對于無法迅速跨越規模門檻(如年產百萬輛級別)的車企而言,將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與運營困境,這正是何小鵬認同“年產量不足200萬輛難以維系”觀點的內在邏輯。
AI技術革命正悄然改寫汽車行業的競爭規則。何小鵬預測,未來十年內,AI汽車的滲透率將從當前的不足5%躍升至50%至90%之間。這一技術變革將徹底顛覆汽車的產品形態與用戶體驗,同時大幅提升行業的技術準入門檻。那些無法緊跟AI技術發展步伐的車企,即便在傳統電動車領域暫露頭角,亦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全球化能力將成為決定車企命運的關鍵一環。何小鵬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不僅在國內市場占據主導,未來十年在海外市場的份額亦將顯著增長。然而,全球化運營需具備復雜的能力組合,涵蓋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政策法規適應、品牌建設等多個方面。缺乏全球化布局的車企,將在日益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