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汽車市場的消費觀念正悄然發生變化。過去,購車者往往注重車輛的保值率、品牌價值和身份象征,而BBA(寶馬、奔馳、奧迪)等豪華品牌無疑是首選。然而,如今這一局面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
以新款寶馬5系為例,2024年底上市時,其指導價還高達四十多萬元,但短短不到半年時間,裸車價格已跌破27萬元,落地價也僅為32萬多元。這一降價幅度,令不少消費者震驚。
寶馬5系的降價并非個例,整個2025年上半年,豪華車市場集體遭遇“下沉”困境。BBA等品牌紛紛打起價格戰,就連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雷克薩斯,也開始調整市場策略。
這一變化,讓不少消費者感到諷刺。畢竟,像寶馬這樣的品牌,曾以其強大的產品力和底氣,被視為不屑于打價格戰的代表。然而,現實卻是,這些豪華品牌也不得不“變臉”應對市場變化。
那么,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品牌支撐不住,還是市場風向已變?
事實上,這一變化并非突如其來。早在幾年前,就有人預測,一旦合資品牌開始大幅降價,國產自主品牌將面臨巨大挑戰。然而,現實卻是,即便合資品牌降價幅度巨大,國產自主品牌也并未如預期般倒下,反而愈發強勁。
從宏觀數據來看,國產汽車品牌的走勢越來越猛。以新能源車為例,其滲透率從2019年的不到5%,到如今已與燃油車平分秋色。而像本田這樣的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也大幅下滑。2021年,本田還能賣出156萬輛車,但到了2024年,銷量已降至85萬輛左右,四年時間跌幅近半。
面對這一殘酷變化,豪華品牌不得不做出調整。它們開始意識到,不降價、不堆料、不卷配置,將難以在市場中立足。因此,這些品牌開始被迫選擇“活著”這條路,紛紛推出更具性價比的車型,以吸引消費者。
這一變化,實際上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帶來的連鎖反應。新能源汽車在體驗上徹底打穿了傳統燃油車的壁壘,電驅更絲滑、智駕更穩定、車機響應更快。消費者對于車輛的需求,已經從單純的品牌信仰轉變為更注重實際體驗和性價比。
因此,豪華品牌開始放下身段,推出更具競爭力的車型。然而,這并不是所謂的“良性現象”,因為合資品牌利潤下滑的同時,國產車也并未完全占據優勢。但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競爭才是推動行業發展的動力。只有卷起來,才能誕生真正優秀的汽車品牌,才能讓消費者獲益。
無論是上世紀初的美國汽車市場,還是中國的家電、手機產業,都經歷了從瘋狂內卷到誕生行業巨頭的歷程。今天的汽車市場也同樣如此。雖然目前卷的程度還遠遠不夠,但只要堅持下去,終將迎來屬于中國汽車品牌的輝煌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