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華汽車市場,電動化趨勢并未如預期般掀起革命性浪潮。國內品牌如蔚來推出的ET7和ET9,其市場表現相較于同級燃油車顯得黯然失色。而新上市的享界S9,也是依靠增程版車型才勉強提升了銷量。
這一現象揭示了豪華車市場對電動化轉型的審慎態度。盡管電動汽車在環保和技術創新方面備受推崇,但在豪華車這一細分領域,消費者顯然更看重車輛的禮賓屬性和乘坐體驗。
以奔馳EQS為例,其設計前衛,旨在引領未來自動駕駛潮流。然而,為了追求更低的風阻系數,EQS采用了極致流線型車身,導致后排乘客的頭部和腿部空間受限。在重視后排乘坐空間的中國市場,這一設計缺陷幾乎注定了EQS的市場表現難以達到預期。
奔馳原本希望通過“科技先鋒”的標簽來彌補禮賓屬性的缺失,特別是L3級輔助駕駛技術的引入。然而,幾年過去了,這項技術依然只在極少數路段可選裝使用,且受到天氣和車速的限制。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尚需時日,這使得奔馳EQS的科技賣點未能充分轉化為市場優勢。
同樣,蔚來ET7也遭遇了類似的問題。蔚來創始人李斌曾坦言,在ET7產品定義時,對智能駕駛技術過于樂觀,導致首發版本后排配置低于行政級預期。后來,蔚來推出了ET7行政版,大幅提升了后排座椅的舒適度和娛樂配置,以彌補這一失誤。
相比之下,寶馬i7在電動旗艦車型中稍具優勢。其外觀設計與7系相似,同時保留了后排舒適配置和行政屬性。特別是31英寸后排懸浮影院屏的搭載,使得i7在商務接待場合頻頻亮相。
電動化帶來的優勢,如加速快、噪聲低等,對于豪華車用戶而言并非硬性需求。豪華燃油車在這些方面同樣表現出色,且通過技術升級,如雙層隔音玻璃和主動降噪技術,使得NVH表現甚至優于部分電動車。
電動化車型的弱點在豪華車用車場景下更為突出。為了降低風阻和提升續航,不少電動旗艦轎車采用溜背或水滴造型,壓縮了后排頭部空間;底盤安置大電池則抬高了地板,影響乘客的坐姿和腿部承托。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乘坐舒適性,也影響了旗艦車型的外觀形象。
在補能方面,即便是最快的800V高壓系統,也無法與加油速度相媲美。特別是在節假日出行高峰期,充電排隊問題更加凸顯。這些因素都限制了電動化車型在豪華車市場的競爭力。